第804章 盛唐风唐华(56)一更
盛唐风华(56) 这三年, 谁的日子都不大好过。 旱情只是稍微有些缓解,但是边关的摩擦却一点也没断。 咸亨三年,姚州永昌的‘蛮子’叛乱,朝廷得着人去平叛。国事艰难, 朝中又屡屡有反对武后干政的声音。可李治的身体并不是说调养三五个月就能好的。 怎么办呢? 与其叫大臣跟武后斗法, 那就不如叫太子监国。是!太子是一直监国, 可皇帝只要在,遇到大事在太子那里说不通, 或者说太子一旦跟皇后一个立场,那大臣就会直接找李治。李治若是避而不见, 那弹劾武后的折子第二天就会堆满太子的书案。 怎么办?李治就说,东巡吧!去东都洛阳转转。于是带着武后,直奔东都了。留下太子监国, 有事就找太子吧!皇后也不在, 朕也不在。皇后不干政了,这总行了吧。 可太子却跟大臣起了争执。 朝臣先是说, 这四处打仗,物资运输不便。太子就说, 黄河和渭河是可以行船的。开通河渭运输线, 足以应对眼下的运输。 黄河航运是到乾隆年间因各种原因才终止的,但其实在这以前,尤其是汉唐时代, 黄河航运还是很发达的。当然了, 这也不是唐朝才有的。那是自先秦赵武灵王的时候,就有了黄河航运。渭水本就是黄河支流,沿渭河黄河可一直到洛阳。到了洛阳就有运河可通南北。这是一条通畅的运输线。 为了配合这个运输线,又在柏崖设置了粮仓。 柏崖仓在哪呢?就在后世的小浪底附近。 这是个中转站, 粮食从这里可直接运达长安。 京城的消息传到西域,桐桐觉得太子做的挺好的呀!不管是谁建议的,太子从中选出好的建议采纳了,这便是好的。 可她现在并不知道,朝臣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了之后,他们又给太子提了另外一件事。 这件事李弘听到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就听萧德昭说,“军需依旧不足,臣等之意,当遣使去倭国,令其准备军需之物。” 李弘愣了一下,“从倭国运军需?” 对呀! “你们怎么知道那边一定会给?”要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怎么办? 然后就听这些大臣说,“去年正月里,驻百济的镇将刘仁愿已经打发李守真等人为使臣,给倭国上表去了。正月去的,七月回的。当时咱们驻扎百济的军队补给跟不上,李守真这一行去,请他们帮着准备军需……” 李弘看向这些大臣,那表情都是愕然的,“守将派遣使臣,谁给的权利?”一时间,他暴怒,抬手就将桌案上的东西一把给拂开了,“谁给一个守将的权利,允许他私下着人去附属国征调粮草的?谁?” 这个反应也把大臣吓了一跳,“军需跟不上,百济距离倭国最近,只能从此地调运粮草。” 李弘嘴唇颤抖着,头上的汗哗啦啦的流,手指着这些大臣,都是颤抖的,“你……你们……你们……” 指责的话没说完,便眼前一黑,直直的朝后倒去。 这可把人给吓的够呛。赶紧请太医,太医忧心忡忡,“不要气殿下,殿下这是动了大怒了。” 可大臣们并不觉得哪里错了。是!刘仁愿不该不奏明朝廷就派遣使臣,但军需跟不上,他们镇守百济,若是能有办法,也不会出此下策了。 反正这事把太子给气病了。年轻嘛,养着,回头再说。但眼下的事情还得办呀!军队已经开拔打仗去了,军需一定得跟上。还是之前商量的,再派遣使,再去看看。也不是非要征调,就是看看情况,试探试探态度。 这不是正要打发船队去百济吗?这都是顺带的事。 太子病着,这些事没敢叫太子知道。圣人不在,有大臣辅政。太子病了,大臣就能代理朝政。有什么问题吗? 可太子一醒就要问的,太子也有近臣,近臣当然不会瞒着。这一气可非同小可,一咳嗽,竟是见了血。 太子妃都吓坏了!太子一把摁住她的手,边上只有近身伺候的玉桥,“都记着些,此事不要再叫人知道了。” 太子妃胆颤心惊,“您不该动这么大的肝火。您好歹听听,大臣们是怎么想的……” 太子摇头,“怎么想的也不行。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你家是高门大户,家里养着那么些靠着你们的从属之家。平日里,你多关照他们,那自是千好万好你好我好。可假使一日,你直接过去,让人家打开粮食口袋,要分走一半。对方不敢言语,还会都给你。可是之后呢?他会不会心存怨怼呢?打下江山,是要守江山的,是为了叫百姓过的更好的!是为了叫周边更平稳。为了打江山而打江山,在孤看来,这就是犯蠢。一边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