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陈劲松的公司项目都已经走完了审批流程,目前已经定下来了。一群半大的小子们兴奋地在厂房里走来走去,四处打量。厂房很简陋,甚至连腻子都没有刮,七十平的大房间空荡荡的,对着田野开着一排窗户,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赵书清跑去参观,看见这么大又空荡的一间房,欲言又止。
她问陈劲松:“句号,你打算怎么装修这里?”
陈劲松微笑:“先买几张长桌回来,电脑我们自己都有,目前也没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就是可能要装个空调。”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上次和陈劲松聊完天后,赵书清总觉得对方变得和自己疏远了很多,倒不是刻意疏离,就是单纯地让她感觉陈劲松收敛了不少,不像是一年前的内向,就是单纯的话少了很多,整个人都内敛了。就像是现在,他板正地站在那里,语调沉静,既不亲密也不疏远,很是得体。但就是让赵书清觉得和对方不亲近了。
她盯着陈劲松看了三秒,然后什么也没有多说,就回了一句:“哦,你有打算就好,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和我开口啊。”
陈劲松简短地回了一个“嗯”。
于是没一会儿,赵书清就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和陈劲松打了一个招呼就走了。
陈劲松带来的同学们呼啦啦挤上来,围住陈劲松:“松哥,你怎么回事?你这态度不行的啊,这样怎么能追到姐姐?”
陈劲松皱眉,挥手把人推开:“别乱说,不是你们想得那样。”
男生们面面相觑:怎么回事?
谁也不知道。明明之前在学校里的时候他们打趣陈劲松的时候陈劲松还不会反驳,甚至会脸红。要不是因为这样,他们也不会一直拿这件事情开玩笑。没有想到这才见到正主不到一个月,事情的走向好像就变了。
难道是被拒绝了?
想不通,实在想不通。
赵书清也想不通,她走在大路上,想着陈劲松回来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事,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她其实有些喜欢钻牛角尖,尤其是待人接物这一方面,以前还要严重点,现在好了点,就是对于朋友的态度十分敏感。陈劲松这些天来态度的转变,说实话,让她挺难受的。
她一个人低着头缓步走在马路上,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大同养老院的路口,正好院里的一个奶奶出来散步,看见了她,就和她打招呼:“清清啊。”
赵书清抬头,看见是奶奶后扬起了一个笑容:“张奶奶,您出来散步呀?”
“对,你在这里做什么呐?”
赵书清回她:“哦,我就没事瞎逛逛。”
张奶奶于是进一步问:“最近不忙?”
赵书清挠头:“还行。”
“小程最近还挺忙的,都没见他打电话回来。我们也不太好打扰他,你们和他走得近,要是有机会,让他多注意休息啊。”
赵书清仔细想了一下程理最近的状态,回:“程哥最近好像是公司比较忙,等到他什么时候忙完了,我和他一起来院里看看你们呀。”
张奶奶喜笑颜开:“好好好,那我们就等你们来了。”人上了年纪,虽然都聚在一起,但是还是希望能够有孩子来看一下自己的,毕竟有点人气,心理也舒坦一些。
和张奶奶告别之后,赵书清逐渐从陈劲松的事情里剥离出来,想了一下,她抬脚往书院方向走去。
书院里还是老样子,李清月走了,许自清在顶着,也没有其他新人加进来了,剩下几个信安村本地的退休教师。赵书清踱步到了图书室里,推开门,扑面而来一股油墨香气,因为经常有学生来借书,所以没有灰尘味。
她想起自己上初中的时候,三年里唯一一次老师组织去图书馆借书,他们一个班都兴冲冲地跑进去。那真的是一个很简陋的图书室,书架只有两个,还没有装满,墙角堆着两叠教科书,课外书的种类少得可怜。不知道那一天老师为什么会心血来潮开了借书权限。她抬手去摸书架,摸了满手灰尘。
赵书清从门口随手搬来一把小板凳,坐在书架之间,仰面盯着灰白的天花板发呆。这个图书室是她一手建立起来的。当时李清月还在,他们两个人,出去买书,有新书有二手书,装了满满三纸箱,问钱诚借了小电动,一箱箱运回来,再一本本分门别类地放进书架里。书架是吴三叔家的小吴帮忙打的,可结实。
课外书,是书院里第一项可以称得上“素质教育”的项目,它有温度,无门槛,脱离填鸭式的课堂教育。放在图书室里,给予孩子们自由借阅的权利。虽然可能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书,但是至少它们安置在书架上,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自由。
有时候赵书清会想社会资源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代表金钱的数字吗?可是购买的这项活动真的是很让人疑惑。所有的东西好像都是明码标价,课本是买的,工具是买的,粮食是买的,衣物是买的,房子是买的。好像所有东西都有主人,外人想要得到就必须遵循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