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
【李隆基听信谗言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将之后,潼关之地却仍然需要人守。唐廷此时却是缺少武将的关头,于是只能再次起用原本在家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他率领20万大军,在天子亲□□劳将士,百官饯行的热闹场景之中赶赴潼关御敌。很不幸的是同样的错误,李隆基又犯了一次。】
【果然如此,发兵还没多长时间呢,将相不和的大戏就又上演了一出。】
时人所以痛恨杨国忠许久,因此在哥舒翰刚到潼关准备守城的时候,就有人给他献上了这样一计。
“将军啊,可是现在大唐的战局不只在外,更是在内啊!将军,您在此带领我们辛苦守城,可要提防着那朝内啊!您前头那两位将军可就是您的前车之鉴。”
哥舒翰也没想过边疆的老卒竟然这样敢说,刚送到嘴边的酒水都险些洒了满怀,转念一想,他又觉得这有可能是高仙芝的旧部,这样也就情有可原了。正想着潼关,距离长安也有一段距离,想来在这里说的话,并不会传入朝中,他便默许对方继续说下去。
“将军,那杨国忠祸国乱权,理应得天下共击之。想那贼寇不会敌袭如此之快,将军不妨在潼关留守军三万,效仿汉挫败七国之计,然后另择精锐,返回长安,兵谏圣人,一举处死叛贼杨国忠。”
“咣当!”哥舒翰手中的酒杯被惊掉了地上普天之下谁不恨那杨国忠啊,只是要想杀了他,如此谈何容易。
哥舒翰听完之后面色沉重细细思索,只是淡淡应下,然而终究却迟迟没有发兵。
【可是呢,这件事却被远在长安的杨国忠得知了。杨国忠十分惶恐,于是就此事上奏给了李隆基,在奏章中说前方虽然已经有讨伐贼寇的兵马,但是却没有守后的,为了保护京师的安全,还是再挑选三千人驻扎在灞上,以备不时之需吧。得到了李隆基的首肯之后,杨国忠又安排了自己的心腹杜乾运去统领这三千兵马。】
【可是这样的行为又让哥舒翰心下有疑了,之前我们就说过他是原本因病离职,因为唐廷现在缺乏武将才被召回启复。他本就有风疾,也就是中风一类的毛病。这一下子对朝廷上也心有疑虑,恐怕不只对病情不好,对带兵打仗的信心也有影响。可是也不知道哥舒翰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彻底自乱了阵脚。竟然做出来上书李隆基,说灞上的兵马本也应该属于潼关,他作为潼关的统帅,自然也应该统领杜乾运,于是就召集他来潼关。】
【于是,杜乾运也没想到自己奉旨来到潼关,结果哥舒翰就直接找了个由头就将他处死。】
“这,这岂有此理呀!”
即便是年少的李隆基看了这一幕,也忍不住重重地以手拍案。
看你老的时候,难道就真的会昏庸到这个地步?他作为一朝天子,不但被自己的心腹大臣所蒙蔽,还要被自己派出去抵御强敌的武将所拿捏。虽说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吧。但是也不能刚刚派遣的使者到那你就直接给斩首了吧?
这他作为天子的威
望何在呀?
李世民看到这里也眉头紧锁,史书上将相不和的先例也不是没有。
好的话,有廉颇与蔺相如,两个人化干戈为玉帛中,成为一代知交的典范。
不好的有如秦的武安君和范雎,立下赫赫战功的白起最终也不过被逼自刎。
但是像天幕所讲的这样,还真是少见。难道他的后世子孙连自己的臣子都无法约束吗?先是臣子谋反,消息都传遍了,他还不信。后是连斩两将还是将相不和,到临至战前,双方还在相互斗法。而更可笑的是,似乎大唐天子还在其中启动了推动的作用。
刘彻遥望天幕看了一会,却眉头紧锁。明明现在所说的不只是后世几百千年之后的事,他却有一阵的心惊。
是啊,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现在他能集全国之力而抗击匈奴,无非就是汉室的之前几代为匈奴所困,他能看到前代的苦难,他不想让汉朝只能在和亲赠送财物给敌对的匈奴,所以才想要有所改变。
可是如果匈奴俯首称臣的往后几代呢,天下久居太平,几十年没有战事,百姓安居乐业。这或许是他曾经设想出来的太平盛世,可是如今又不禁让他再次心生疑虑,如果天下真的彻底安定,那么是否又会使人君忘记了居安思危。
而一旦到了那个时候,战事再起,已经习惯于安居耕作的大汉百姓,是否还有血性与四夷一战?
【也不知道是不是哥舒翰这种行为彻底失去了李隆基的信任,还是李隆基还没意识得到,他此时已经很难掌握全局了。这一次战争,胜利的天平又倾斜向了安禄山的起义军那边,而唐这一方失败的理由看起来也十分的可笑。】
其实安禄山虽然已经占领了河北,但是民心不稳,天下的百姓还是认同大唐,如果此时以重兵固守,并徐徐图之。未尝不可能最后发起反攻。
哥舒翰当时就采取了此种手段,凭借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主动出城迎敌,采取防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