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恒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精益求精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精益求精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生产汝瓷的原材料,经过大量制瓷工匠的几百年时间的发展,已经摸索出完美的配方。

就像是风化程度高的矿物,由于风化过程中的冲刷作用,原料内含有杂质相对较少,可从根源上保障汝瓷的品质。

这样一来,就简单了。

如果有需要, 陈文哲甚至自己可以直接合成、精炼出更加优质的制瓷原料。

这些在古代,限于科技的发展,肯定不能做到最优。

而到了现在,这些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

如果有需要,陈文哲可以提供详细的矿物质类别,再加上元素配料表, 一些泥厂能够准确的给他配置出最顶级的胎泥、釉料。

其实,在购买矿物原材料的时候, 陈文哲已经写明了要求, 这就可以进行一次粗选。

这样原料到了他手中,再精细的处理一下,就可以。

而这样一来,即保密了配方,还可以让他省下很多事情。

研究明白了汝瓷的制作过程,陈文哲能省的事情可不少。

特别是前面的几道工序,不要看着好似很简单,但是弄不好,却可以直接影响汝瓷的品质。

而相比古代,陈文哲能节省的工序也不算多,也就两步,除了第一步选料,也就是第二步粉碎了。

粉碎原材料,不要看着简单, 在古代还真不太容易达成想要的效果。

在古代, 特别是在北宋时期,粉粹原材料,只能使用冲碓或石碾加工。

这样加工后的原料, 表现为颗粒粒径更为分散,具有更好的可塑性。

但干燥收缩率大,容易产生变形、开裂等成型问题。

所以传世汝窑器中,极少见到大型器物。

且汝窑遗址出土的盘、盏、洗等表面积较大的遗物,常见变形、开裂等现象。

所以北宋汝窑对原料的粉碎加工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后期烧制出的汝窑瓷器的大小品相。

这一点可是很重要,而现在知道了缺陷,如果陈文哲想要加工一些器型稍微大点的汝窑器,就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

当然,这么做出来的大型汝窑器,内部结构就多少有点改变,要不然还是不能避免变形、开裂等缺陷。

但是,避开这些缺陷之后,生产出来的汝窑器,应该还是具有传世汝窑器的那种精美,比如釉面如玉,釉色天青!

第三部是淘洗, 这个环节,也是一个可以精益求精的环节。

毕竟现代机械做出的效果, 古代人绝对是没法达成的。

当然, 手工淘洗、手工粉碎原材料,也有着汝窑瓷烧制所带来的独特效果。

淘洗是将粉碎后的原料,进行去粗留细的工序。

现在汝窑址发现了用于淘洗原料的过滤池、澄泥池,以及连接他们的灰沟。

这些设备,在陶瓷厂之内,已经准备好。

不用太大规模,只要有就可以。

反正陈文哲也不想大批量的彷制汝窑瓷,他需要的设施,只要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

过滤池主要是过滤泥渣,在汝窑遗址中,过滤池中堆满了青灰色泥渣、木炭颗粒和白土块,池口东南部为排水槽,槽内遗留青灰色细泥。

通过这些东西,也可以推断出一些汝窑瓷的制作过程。

这可全是细节,而细节决定成败。

就说陈文哲,如果他不是看过古代汝窑大师严和制作汝瓷的过程,那他怎么淘洗胎泥呢?

虽然也会重视,但是他能重视到什么程度?

有了过滤池,还需要澄泥池?

连接这些池子的设施,都是怎么修建的?又为什么这么修建?

在汝窑遗址之中,澄泥池底部也残存青灰色细泥,池的东南角有一排水槽,槽内积满青灰色细泥。

灰沟底部残存青灰色细泥,与澄泥池底部的残存的青灰泥完全一致。

根据灰沟的走向和沟内遗存看,推测该灰沟与澄泥池是--个整体,制瓷原料经过滤池过滤,通过灰沟排出,最后将沉淀在灰沟中的搬运至澄泥池中进一步陈腐,最后完成原料的加工。

出土遗物和地层叠压关系,表明过滤池、灰沟和澄泥池,为同时期的配套设施。

现在连制作汝窑瓷器的配套设施,陈文哲也已经准备万全,此时就只等东风了。

当陶瓷厂的工人,从南越海关把原料运进厂房,也就是陈文哲大显身手之时。

拖拖拉拉,耗费了一天的功夫,这一天原材料终于入场。

当打开那些原材料的包装袋,看到里面的一些矿物材料之后,陈文哲松了口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