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恒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中华民族的瑰宝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中华民族的瑰宝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陈文哲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石刻,但是他间接的可是学到过不少凋刻技术。

时刻他也懂一些,就算是以他大师之上的凋刻手艺,来做石刻的话,打凿一块石碑,最少也需要至少一周时间。

做这种赝品,需要先切好石料,打凿碑文。

先推进前期工作,至于后期怎么做旧,只能是做好前期工作之后,再另想办法。

彷造碑刻、石刻,还不是只看凋刻技术,还有书法。

所以,这就需要三个关键点,石材、书法、凋刻手法。

一般从技术上说,造假是一门需要毫厘不差的手艺。

真要开始,需要匠人们数天乃至数月心无旁骛。

一般会断绝与外界的一切念想,潜下心来来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一斧一凿上,才能打出精品。

特别是刻碑,它是一门需要耐心和静心的技艺。

精美的石刻赝品,无论是技术还是审美上,都堪称巧夺天工。

这样的作品,不管真假,看着都有点赏心悦目。

而眼前的这一些石碑,给陈文哲的感觉,就很不简单。

走进这件小小的隔离间,一熘四五十米,居然摆放着尽百块碑刻。

大大小小,完整的,残破的,各种书法字体,都凋刻在一块块石碑之上。

恍恍忽忽之间,陈文哲居然有了一种身处碑林的感觉。

不管这些石碑是真是假,能够弄到这么多,李天强绝对是出力、尽心了!

“这块就是禹王碑?”

慢慢的,陈文哲走到了一块石碑跟前。

这一块石碑很特别,因为其上的字迹,陈文哲居然一个都不认识。

能够让他都认不出一个字来的石碑,很少,而其中禹王碑最出名。

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物界的瑰宝!

这是个不寻常的宝贝,公元1212年发现的。

那个时期是南宋,南宋人何致游玩南岳衡山,山中偶遇一樵夫。

樵夫看他是个文化人,就告诉他前面不远有个大石头,石头上写着许多很奇怪的字,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何致按照樵夫指引的方向,来到了大石头下,这一看他激动的叫了起来。

这就是仅在史料中记载的,传说中的我国最古老的石刻——禹王碑。

何致赶紧拓下碑文,经过长沙时,刻碑于岳麓山峰。

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禹王碑,不是那块在衡山之中发现的珍品禹王碑。

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而真的禹王碑也从那以后无处寻找,成了千古之谜。

陈文哲看向眼前的禹王碑,如果那块真品不成千古之谜,是不是他这里的这块也不会出现?

只见这块禹王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

碑高1.7米,宽1.4米。

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

传说此碑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是一块功德碑。

大禹子继父志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人们认为这就是夏朝的文字,早于商周金文。

这种文字到战国末年,逐渐消亡。

秦汉文字改革后,绝大多数文人无法识读。

加上内容是南楚方言,又多通假,更难辨认。

然后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一直试图去解读这“天书”。

比如着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老,钻研3年,也仅只识得3字。

真品禹王碑,除了南宋当年那一位文人看过,其他人都没见过。

现在我们能见的是后来凋刻的,现在陈文哲也只能是根据那份碑刻,来鉴定这块禹王碑。

既然已经说是禹王碑,那么大小、字体,应该都没问题。

碑文9行,每行9字,77字,这些都对,最后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

字体为蝌蚪文,即鸟虫书篆。

这是一种奇特的古篆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

就是因为这么奇特,才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夏文。

可惜,发现的这种文字,实在是太少,也没有相关遗址来左证。

就算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