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瓷中翘楚
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群体使用。 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 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 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jdz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 清末后停产,于2008年10月28日,由我国官窑陶瓷国际集团正式恢复制作。 而陈文哲肯定是想要复烧所有时代的官窑瓷,但是这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 所以,这一次他研究的主要是宋代的官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 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 当时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 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 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 如唐景隆初褚绥为新平(景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 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 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 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官窑之谓,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 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市)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 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 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从112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二十世纪清朝覆亡,景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 我国的官窑制度,在景镇延续了632年。 景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巧的官办瓷厂。 景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 让这座城市成为我国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再说回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宋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到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 因此,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 时到今,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 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 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 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彷古,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澹青、粉青、月白等。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 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 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澹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 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彷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