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再做抉择
从镇上回来后,凌云唯一的收获就是知道可以从来里获得消息的渠道-茶馆。 由于古代通信设施不发达,而茶馆又聚集了各方面的人物,因此,茶馆自然地成为信息交流的中心。 凌云想的并没有错,茶馆在古代确实是各种消息的荟萃中心。 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在这里,无论是年迈的还是年少的,话匣子一打开,谈古论今、天南地北任你调侃。 在这个信息堵塞的时代,能够提供信心的地方往往是有限的,而人声鼎沸的茶馆却会给人们带来大量的鲜活的信息。 不过虽然镇上离他家不是很远,但也有二十里路,自己走路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先不说家人会不会允许,就算允许,凭他现在的体能和年纪,他也不敢单独去。 要是路上遇见个歹人,把自己给拐卖了,得不偿失。所以只能先把这事放在心里,等有合适的机会再细说。 休沐过后,就是学堂上学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凌云与你们年纪相仿,每次作业都能诵会背。你们倒好,一个个不学好,偏是这糊弄人的玩意最是在行。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面对这群学生,李川是痛心疾首,心里惆怅道为啥人凌云能做到,他们就做不到呢?都是同样的年纪,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台下学生:what?先生,你读书时也有凌云这种天赋吗? 李川的想法凌云全然不知,要是知道了估计他会为那群孩子默哀。 …… 不过坐在庭院茶座上练字的凌云,隔着屏障都能感受到李川恨铁不成钢的怒火。 他倒是没有幸灾乐祸的感觉,倒是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们,毕竟他不是真正的小孩,这样书一背不好轻的挨骂,重的挨打。 现在他们一听到凌云的名字,犹如晴天霹雳,知道离遭殃不远了。 导致罗虎每次看到他,一脸委屈巴巴,可以想象,其他人是一副什么样的心情。 实际上他觉得李川是和蔼可亲、可敬的,对他们是寄予厚望的。 就单对凌云来说,从未骂过他一句,也未曾打过他一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他已经决定了,反正蒙学已经差不多,剩余的就是练字的问题。 可是这练字,凌云就没什么天赋了,不止没有天赋,他已经感觉到这是他的短处,碰到硬檫了,沉不下心地他怎么都练不好。 凌云内心嘀咕,这可能就是,上天给你打开一扇窗,就会为你关上一扇门吧。 当他把这件事说与李川听时,后者欣然同意,说他原本正有此意,因为能教的都教给他了。 剩下的只能到县里找秀才,或者书院进学,方能再进一步。 当他说明不再每天来上学时,他发现一旁的李振兴嘴角明显微微翘起。 而听到李川又说可以来借书,或者有问题随时可以来找他的时候,表情又愁眉苦脸的,像泄了气的皮球。 当回到家,发现杨氏和大娃俩人头发披散着在门口晒太阳,原来是杨氏在教大娃做女红。 女红俗称针线活,在男耕女织的社会,不管家境殷实还是贫寒,都是女子的必修课。 殷实的富家大小姐,做女红是为了修身养性,又或是做来送人情。像他们家做针线活单纯是为了补贴家用,同时打发时间,毕竟在这并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凌云在一旁看着,发现做针线活也没那么简单,不像我们大老粗缝缝补补那种,这不仅要精细同时也需心平气和。 大娃本就细心且有耐心,很快就掌握了基础的要领,一针一线缝得很是平整。 见状,杨氏面带笑容,难能可贵地称赞:“别的活不利落,针线活倒是不错,头一回倒也能缝成这样。” 这话凌云不赞同,他阿姐精明能干,还把他照顾得这么好。你说夸人就夸人,怎么还连夸带损的呢? 只见大娃脸颊悄然爬上了绯色,面上染上了喜色。她虽最年长,自幼却是不得疼爱,倒是什么活都交与她做,但她发现村里其他女子也这般,心里虽说毫无怨言,但也耿耿于怀。 四郎没出生时,不管是杨氏还是其他人,对她都没什么好脸色,一有不顺心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大打出手,其内心对杨氏孺慕又惶恐。 四郎出生后,倒是和蔼可亲了些许,特别当她把四郎照顾得好时,全家人都对她和颜悦色,同时毫不吝啬地夸赞她。 她自觉四郎是她的幸运儿,给她带来了许多欢乐。当然她对四郎照顾得体贴入微,也不单纯是为了自己。 身为长姐的她,自然是要保护好弟弟妹妹们,护他们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