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旧
她一样。她悄悄透过身旁电梯镜面墙的反射看谭予的侧脸,他五官轮廓分明,颌骨是很锋利的轮廓,眉睫浓而长,冬天最冷的时候,他的眉毛上会冻结薄薄的一层雾凇。她看见过,也踮脚亲吻过。是凉的,冰的。
不合时宜的走神,许梦冬被自己滑坡的联想吓了一跳,赶紧敛回视线。
“回来过年?”
谭予率先打破寂静。
许梦冬揪了揪自己毛衣下摆,并不打算如实坦言:“......算是吧。”
谭予也没有追问,好像对她的答案也并非十分关心,只是出于久别重逢的老友之间的客套。
然后。
然后就没话说了。
许梦冬在谭予的陪同下交了费,又上楼去拿X光的片子。姑姑让许梦冬先照看下这边,她要去镇子上把姑父的行李拿回来,身份证件什么的还都在行李包里,办住院手续都需要。
“姑,我去吧。”谭予又站了出来。
“怎么好再麻烦你?”
“没事。”许梦冬并没有感受到从自己身后头顶上方投来的目光,只是听见姑姑说:“那让冬冬跟你一起去。”
也是应该的。
许梦冬没拒绝。谭予车停在楼下,只是她坐车上的时候揶揄了他一句:“我姑,又不是你姑,你跟着瞎叫什么。”
“那我该称呼什么?”
谭予系上安全带,不接她茬,默默把车内空调拉高,出风口吹出缓慢而均衡的暖风,让穿着单薄的许梦冬稍微暖和了些。
这车是一辆黑色越野,倒是很符合谭予的气质,就是内饰比较简单,什么也没有,车前挡放了个透明文件夹,扫一眼,能隐约看见上面[菌种培育基地规划]和[农产品商标注册规则]的字样。联想到姑父说的谭予现在正在做的事,好奇发问:“你怎么想回来搞种植了?”
谭予目不斜视:“本科和研究生读的就是农林,专业对口。”
“哦。”
许梦冬想起来了,谭予当初被她骗了,她说自己要去北京的戏剧学院,谭予也就报了在北京的农业大学,结果她一声不响改去了上海,不告而别。
当初有多潇洒,如今就有多难堪。
许梦冬把头扭向窗外,干巴巴地接话:“......我记得小时候镇里菌农很多啊,家家户户都种木耳,市场还没饱和吗?还要再建基地?”
“不会饱和的。”谭予说,“东北黑木耳声名远扬,现在有太多注水打药的假货了,更便宜,真正的好木耳却卖不出去,基地现在在培育新品种,生长周期更短,更迎合市场,也能打击那些假货。”
“还有山货,现在货源有,销售渠道却太少,我在计划注册商标,看看是否可以借助电商,把农产品卖出去。”
“......想法不错。”
许梦冬尴尬点评。只是想闲聊的,没想聊这么深,涉及到专业知识,她完全不懂了,索性闭了嘴。
市里到镇上一个多小时车程,此刻已经是傍晚。
东三省的冬夜来得这样早,又迅猛,刚刚还看见天际有橙光夕阳,转眼间就沉寂到山的那一侧去了。
黑幕降临,气温又低了几度,低垂的夜空不见星月,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孩子都会看天,这意味着,很快又要有一场大雪。
“这路修了啊?”
快到镇子口,许梦冬好奇地把手拢起在眉上,透过车玻璃往外望。
这条路她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回镇子,大客车都会经过这里,那时候还没安路灯,唯一的光源是车前的刺眼的两束远光,雪花在光里摇晃着坠落。
如今路修了,平整宽敞,有路灯,有绿化,甚至还有在营业的便利店,许梦冬咋舌,如果把她扔在这里,她怕是都找不回从前的家。
“前年就修了。”谭予侧头看她一眼,眼里光线却不似车外明朗。
“变化也太快了。”
“不是变化快,”谭予说,“是你太久没回来了。”
这个太久,是否有具体的时间概念?
其实是有的,从许梦冬十八岁上大学,拎着两个装山货的大编织袋子踏上去上海的火车的那天起,她就没回过镇子。
那几年,就算放寒假过春节她也不回家,宁愿找小剧组当群演去,或者干脆就在学校附近的餐馆打零工。姑姑给她打电话,她就一味搪塞,说自己太忙,总之就是不回去。
再后来,她毕业第二年,她用所有积蓄给姑姑姑父在伊春市里买了楼房,就更没理由回这个偏僻闭塞的小镇了。
她对这里没有任何留念。
却不知在她走后,有人却回来了,替她守着这里的一切。
车在老家门前缓缓停下。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见不远处镇口的巨大石雕,上面镌刻地标——秀河镇,秀美山河的意思。她解开安全带,想要去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