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下一个热点
唐年间的户口。 回到驿站之后,留守的商队成员也在讨论这件事。 “移民规模小得可怜,完全不似辽东那般大开大合啊。” “说实话,就伊州的条件,它也就只吃得下这几百户人,多了不行。” “哈哈,穷地方,就这样。” “说起来,圣人这些年一直在死磕辽东,快二十年了吧?” “你不说还想不起来,真有二十年吗?唉,二十年前我还在撒尿和泥玩呢。” 赵在庆闻言有些怔忡。 花二十年时间,持之以恒地死磕一个地方,圣人对辽东是真的执着。 以赵在庆的认知,他觉得辽东应该没人能翻得起大浪了。 契丹人不行,渤海人不行,女真人也不行! 那么多不用朝廷花钱的骄兵悍将镇守着,再过几十年,俨然关外中原。 说句大不敬的话,到夏朝末年,应该不会有胡人从辽东入关了。纵有,应该也是生活在苦寒之地,仍然保持着一定战斗力的汉人军队——入关镇压“义军”。 对传统汉地的认知应该更新了。 而既然辽东不用朝廷再投入大本钱了,西域呢?会不会是新一代的辽东? 手段应该会有些不太一样吧,但以圣人对边疆地区的执着来看,本质上应该是差不多的。 有些人博古通今,自以为全知全能,提及圣人在辽东的布置,非常不屑,认为是大败招,历朝历代的明君绝不会这么做——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做。 他们的核心论点是府兵应该放在眼皮子底下,盖因朝廷控制力一旦下降,威严扫地,这就是祸乱之源。 但赵在庆觉得圣人的胸襟比他们都大。岂不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白读书了! 前唐之时,从来没有往西域主动强制大规模移民,要么是发配罪人,要么是招募军士及其家属,都是被动行为。 是国力不足吗?当然不是。武后修的洛阳明堂,都足够安置十万户百姓去西域了。 说穿了,还是他们不重视,下意识觉得那地方可以舍弃。 反倒是西突厥被击败后,斛瑟罗可汗残部七万人从西域移民到中原,武后下令沿途州县递顿开支…… 西域应该是下一个辽东,诸般买卖还是可以做得的。 两天之后的四月初三,赵在庆带着补给完毕的队伍西行,并于五月初抵达了高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