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编外部长
队忙和得更厉害。 这回是真累坏了。 而他们干活的时候,最爱讨论的话题,当然就是聊宁卫民。 谁都认为这坛宫的总经理也太牛了,就连部长也没他这么大的牌面啊。 妈的,一下就占了六套房,还要的这么急? 又给烟又白送酒的,不惜代价,也要往豪华了装! 这房子装好了,那就是六座宫殿啊! 可问题是他住的过来吗? 其实要说这事儿吧,还真是工人们误会了,外加少见多怪。 因为所谓的豪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贫穷和落后限制了工人想象力啊。 宁卫民要求工人们索做的事,无非就是刷墙、铺地砖、装墙角线、踢脚线、吸顶灯,做厨卫而已。 用三十年后的标准看,就是简装标准,仅仅满足住人的基本需求罢了。 只不过与这年头对住房毫无装修概念的人们,满足于水泥地面,油漆墙围的标准相比,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至于为什么这么急,也是有合理理由的。 主要就是宁卫民在想办法替迁走居民的事儿彻底收尾。 要知道,第三个七天的搬迁周期,那些要求房子的住户只成功搬走了十几户。 最后还是剩下了五六户居民不肯走。 毕竟房子这种事儿灵活性太大了,宁卫民买到的房子又条件不一。 或许是跟其他人拿到的房相比较差了点意思,或许是因为对房子的条件还心有不甘。 反正这剩下的几户人家,确实没相中满意的房,哪怕放弃搬家补贴也要留下继续等。 那么宁卫民肯定是不乐意再行投入资金和时间,再买一批房让他们选择的。 自然而然,他就得打另外的主意哄得他们满意——搞精装修。 说白了,最简单的一个道理,货卖一张皮嘛。 就连卖菜的都知道得在菜上撒撒水,显得鲜灵一点,会让生意更好。 那么与之同理,房子这事更是这样。 三十年后的许多高档小区其实都是靠样板间来打动客户的。 更何况宁卫民既有对未来生活,时尚演变的了解,又有坛宫可以报销这笔费用的便利。 他完全没道理不这么干啊,这就是他的独特优势。 事实也证明,这一手的效果绝对是杠杠的。 二十天之后,当然所有的六套房焕然一新。 那些有意成为钉子户的住家们,一看房,就走不动道儿了。 在他们的眼里,这些房子的的确确就是金銮殿的样子。 这甚至包括那打一开始在见面会上就表示不想搬走的那个住户。 他看第一套两居室的时候就相中了。 居然也不顾邻居们的情分了,当众跟所有邻居们表示,死活就要这套啦,谁也甭跟他抢。 就这样,没两天,这些住户们也全都高高兴兴的搬走了。 宁卫民一算账,迁走这些居民,总共耗费了将近十八万元。 可他也因此落手里六套学区房。 未来这六套房的升幅,足以抹平一切搬迁成本,甚至还有的赚。 如果再加上工程款占坛宫的便宜,应该说他这时候迁走居民再明智不过了。 何况他还借着这事儿和街道、房管所、派出所结成了相当良好的关系。 这也都是收获啊。 总之,怎么看,这都是一笔毫无后患之忧,很划算的买卖。 让他没法不为自己的“杰作”和“手段”感到满意。 尤其是当他看到《光明日报》上刊登的一条头版消息后,更是抑制不住得意,发自内心的乐了。 因为那是在“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上,与会的五十五位国有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联名发出了“请给我们松绑”的公开呼吁。 这封呼吁书首先由《福建日报》刊登,随即,全国各大报纸纷纷转载。 关键是,《光明日报》所转载的内容里。 除了有关福建企业家们对“现有体制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也谈不上活力的境遇,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诉苦之外。 《光明日报》的记者还随文采访了一些京城企业家们,附上了京城企业的共鸣。 时任首钢厂长的周厂长就在呼吁书之后,发表个人言论,表示坚决支持。 自称“我虽然管了几十万的人,价值十几亿的资产,但是我连批个厕所都需要京城经委来帮我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