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可惜人不会一直停留在二十出头无忧无虑的年纪。
水流花落,年岁渐长,安康二字成了祝颂里的奢望。
人人的愿望都从暴富变成了健康。
后疫.情时代,人人的野心又变成了安定。
都在变。
不变的是,父母离婚后,她父亲林一鸣很多年都是一个人,爷爷去世后,他的情绪和身心没有人照顾,胃病不自知地发展严重。
去年做了腹腔镜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远端胃和周边淋巴。
林听雪在手术室外看着满头白发的奶奶,还要担心亮着红灯的儿子。她担心之余,突然就觉得,这两位到了知天命和古稀之年的家人,很需要她。
也只有她。
京州,她母亲和继父那边,还有她哥林听也。
她佩服他人情世界那一身游刃有余。她也相信,喜欢说“多大点事”的哥哥,会比她做得更好。
车子载着她和她的胡思乱想,抵达高中附近。
这一片区在十年里规划得更有序整洁,那些多年不见的常青树,似乎长了个子。横七竖八的路边摊收敛起来,有了固定的摊位。
担心开进一中后面的巷子里不好停车,林听雪找个附近的停车场停下,只身走过去。
二月的风在午间有了温情。
她要找的书店原本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个大大的方正玻璃窗,上面挂着简易书架,层层叠叠的杂志、故事会、作文素材,轻薄的塑料封皮,在太阳下反射出磨砂质感的光。
有时候,这光也来自一中学子的眼神——
三两成群嘻嘻闹闹,还要合计着,这期你买,下期我买。
林听雪想着便溢出笑。燕麦色的大衣在玻璃门上映出倒影,她看到自己不再是穿着校服的青涩女孩,可以描眉涂脂,随意卷发。
“进来看看噻——”
是熟悉的口音。
林听雪看到门口的老板娘,一边用湿巾擦着桌子一边欢迎她。
当年她还是个创业的年轻姑娘,店铺开在校园后门不算大,却一时爆火,她也是这样一口川渝口音,卖书的人像卖糖水一样,买书的人也热火朝天,成了一中学生的打卡地。
那是2012年。林听雪高一。
这次再踏进来,书店开了暖风,原木色明亮书架,有引导的服务员温声问她,需要什么书。
“哪边是诗集呢?”
“您跟我来。”
林听雪好奇地边走边看:“这些社科类的书,有高中生的受众吗?”
她担心自己问得唐突,又补充:“哦我是说,我以前也是一中的,经常来这里买书,不过都是写言情小说和杂志。”
店员笑着回:“现在买书的人少了,但阅读范围倒是更广,我们也是尽力提供。”
“书店在学校附近,也会受影响吗?”林听雪侧着头诧异,一双清眸微微睁大,倒显得有些学生的稚气。
“还好,我们开了自习室倒是很多学生来呢。”
“自习室?”林听雪想了想,“我读书的时候还没有。”
“在楼上,”店员指了指诗集那排书柜,抬手示意她,“您可以挑一本拆封的书,坐在上面阅读。”
“喔,我们当时也是有的,”林听雪莞尔,红唇有了弧度,整个人温和起来,像泡在回忆里,她用手比划,“我们当时,是楼上有好多张桌子,可以几个人坐在一个写作业什么的。”
店员点头,“看来真是老顾客了,我听老板说过,现在升级啦。”
有新的顾客进来,林听雪赶紧说:“好,您去忙吧我自己看看。”
她从书架上抽了两本诗集,一本是石川啄木的,一本是读了很多遍的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她带着书缓步走上U型楼梯。这面墙当时贴满了海报和便利贴,尤其是江曼,最喜欢在这里告白。沿着楼梯向上,她像是走进时光隧道。
找了个窗边位置坐下,林听雪整个人浸在阳光里,室内安静,玻璃外的电线杆上有小雀在欢欣蹦跳,从她的瞳孔一下下跳到她心房。
心情好的时候,是没有读书的心思的。
她拍了张照片,给江曼发消息:【这里新装修了,很不错】
江曼没有回复,大概已经在麻将桌上战斗。
这种无人共享的开心让林听雪急需找一个地方倾泻,哪怕没有人回应,也要将这份心情立刻存放起来。
一种分享欲的仪式感。
她平时很少发朋友圈。但现代年轻人总要有个发疯的地方。
思来想去,林听雪垂眸打开微博,选了一张书店环境和书本的Live图。
满意点击:发送。
微博总是自动打开定位,她也没管,随心所欲配了几个字:【时光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