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出使朝鲜
大海,茫茫之水一望无际。 几艘大船在顺风中风帆饱满,如飞鸟一般轻快,尖船头噼开波澜,白色水花飞溅绽放。 “啊……”一个水手站在甲板上双手捧在嘴巴前,对着海面大声喊了一声。 “哈哈!”众人哄堂大笑,有人嚷嚷道,“向二傻,你大字不识一箩筐,就要吟诗哩!” “哈哈……” 船上荡漾着快活的声音。 一个朝鲜人用生涩的汉语道:“贵使的船太快了,照这个速度很快就能看到我国啦!” 这时候,船上才止住了喧闹,开始平静下来。 不一会儿,船只停靠在了永宗岛。 这是朝鲜通商的港口。 虽然按照朝贡条例,朝鲜必须要与大明自由往来贸易,但朝鲜朝廷又不是傻子,他们当然明白进口多出口少的祸端。 大量的白银、黄金外流,对于朝鲜来说损失是极大的,加剧了全国金银的稀缺。 而且将商贾们限制在永宗岛,更有利于垄断和收税管理,也算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库收入。 数载一晃而逝,永宗岛上的商贾越来越多,渐渐超过了千户,围绕着这群商人们的消费,也兴起了一座小镇。 故而,朝鲜在永宗岛设立了永宗县。 一行人登临永宗岛,受到了岛上汉商们的热切欢迎。 尤其是天使抵临,更是让气氛达到最高峰。 而作为使臣,绍武七年状元郎,夏完淳。 显然,出使朝鲜对他来说,能够增添不少的资历问题,官场上又向上迈了一阶。 年轻俊朗的夏完淳一出来,恭迎声不绝于耳。 历经大半天的海上航行,在异国他乡听到如此熟悉的话语,这不禁让他心生欢喜。 一场宴席罢了,宾主尽欢。 翌日,朝鲜官吏就引着夏完淳,从汉水逆流而上,抵达朝鲜王都,汉城。 经过多次战争的摧残,实际上汉城依旧存留着战争的残骸,外城区近一半沦为废墟,而朝鲜却无力修复。 如同他们的景福宫,在壬辰倭乱后,就再也没能恢复如初了。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之处。 不过,夏完淳却觉得不是如此。 永宗岛富庶繁华,一年不说百万,十几万只是等闲,修复这些外城区绰绰有余,无外乎朝鲜朝廷对于平民的利益视而不见罢了。 明使抵城之时,汉城为之大动。 在之前,大明与满清在朝鲜大作战,几乎让京畿毁之一旦,但幸亏大明支持的世子李淏再次入主汉城。 按照常理来说,大明对朝鲜有两次再造之恩,但在几年前,数万朝鲜精兵北上,除了两三万归来的,其余的尽然留在了辽东为兵。 这让朝鲜上下极其无奈,这些年来,念兹在兹的就是将精兵收回。 为何? 实乃精兵为强大王权之本。 朝鲜国王李淏虽然对明使的到来不怎么畏惧,但心中到底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上国不知为何派遣使臣入我国?” 领议政(内阁首辅)金堉则咳嗽了一声,宽慰道: “应当是些许小事罢了。” “那不知可否能要回北上之精兵?” 李淏放松了些,忍不住问道。 右议政元斗杓则无奈回复道:“殿下,怕是很难了。” “我朝鲜兵马历经战事,已然成为了百战精兵,上国是不可能放手的,也不会放归。” “老臣妄言,上国也是我国得此精兵而不安分。” 李淏闻言,忍不住翻起了白眼。 简直是瞎说。 朝鲜有了这些精锐,难道还会造反不成? 无外乎国内的一些世家豪族们并不愿意王权大涨,毕竟拥有强大军队的国王,是最难控制的,也是最任性的。 所以,这场拉锯战,国内外都有困难。 但李淏仍旧不死心。 左议政李景奭则看出了国王的急切,拱手道:“殿下,即使大军归国,我国也养不起啊!” “荒唐,区区两三万兵马,朝廷会养不起?全国近二十万兵马,也不多这些吧!” “殿下,据臣所知,明国的边军月俸为两块银圆……” 此言一出,李淏为之一惊,说不出话来。 “这,这也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