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锡兰郡王
文来小国,数十万人罢了。 明军亲来,立马就恭敬以闻。 使团待了大半天,补充了些瓜果酒水就罢了。 婆罗洲的恶劣,超乎想象。 遍地都是参天大树,虫蛇密布,一不小心就会中招,湿热更甚至吕宋。 不过,对于黄氏一族,倒是关切了些。 这群人虽然待在文来,但却相当于一地诸侯,穿着改良版的汉袍,说着绕口的语言:福建方言和本地话结合版。 不过,粗略算来,文来的汉人倒是自成体系,语言、文字、衣着、习俗,姓氏,几与大明等同。 他们总数约莫五六万人,都听从黄氏领导,奉其为总兵。 同时,历年来南下的海上也在此安家落业,才让其人口不断增长,几千人涨了近十倍。 心中有了计较,董任知晓这非他能作主的,故而就写书信一封,待护航的水师船只归去再带走。 待至到马六甲海峡附近时,就碰到了大量的荷兰商船,来往密集。 此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还属于私人公司,主要掌控着爪哇岛、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 马六甲海峡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分别建立着柔佛王国和亚齐王国。 婆罗洲,其也只是在南边建立了商业点,并没有开拓殖民地。 这并非荷兰人心软,而是爪哇岛实在太大,土地肥沃,养着数百万人口,荷属东印度公司实在是被撑到了。 岛内依旧有几个苏丹国存在。 直到十九世纪,马六甲海峡两岸才被英国人殖民。 毕竟荷兰人数太少,海上马车夫虽然威风,但国力却无法支撑,此时的荷属东印度公司,几乎达到顶峰。 “去不去爪哇岛的巴达维亚?” 船舱中,公使董任、参赞范正、武官韩密围坐,商量着去向。 母庸置疑,此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强大的实力,其商船达到一百五十余艘,战舰四十艘,兵马上万。 东至日本,西至暹罗、孟加拉、印度,波斯,好望角,非洲东部沿海,都有其据点商站。 即使亚洲贸易的先锋葡萄牙,也被驱逐出去,吃了大苦头。 这些在北京的那些大使嘴中传开,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就连荷兰驻京城大使,也是荷属东印度公司所派人选。 这在明人看来,简直是耸人听闻,但又不得不是事实。 所以大明与荷兰,才会迅速和好,其对于台湾之事毫无芥蒂。 只要能赚钱做生意,些许的土地算什么? “去吧!”范正沉声道:“据我所知,一路去往欧洲数万里,咱们虽然寻觅到了船长,但一路补给却要求到荷兰人。” “提前交好也是应当。” 韩密点头,觉得有理。 董任也微微颔首:“荷兰人早就知道咱们的行踪,隐瞒是不可能的,只能交好了。” 】 实质上,皇帝交代给他的事情,必须去一趟巴达维亚。 旋即,三艘船抵达了巴达维亚。 这个荷兰人开辟的航线,巴达维亚是中心,来自东方的香料、胡椒、琥珀、麻布、棉花、锡、铅,中国的丝织品、陶器,瓷器,大量的汇集于此。 然后再输送至欧洲。 简单来说,荷属东印度公司,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二道贩子,进口远大于出口。 其客户,自然是从新大陆开采的金银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欧洲一霸的法国。 荷兰人才是踩在西班牙人的肩膀上起家的。 同时,西班牙人的金银太多,需求旺盛,又催生了法国和英国的纺织业,手工业,推动了英国的资本发展,间接导致了英国革命。 逮至巴达维亚,其繁华就让人目不暇接。 异域风情,着实让人不习惯。 台湾府的中西融合,只能算是小儿科了。 同时,巴达维亚因为一伙传说中的明国使臣到来,而直接喧闹起来。 狭窄的码头,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眼巴巴地盯着身着异装的明人,眼神中的好奇和惊异,怎么也止不住。 “先生们,欢迎来到巴达维亚。” 巴达维亚总督满脸喜悦地作出欢迎状,肥大的身躯显得颇为有趣。 虽然有通译翻译,但董任却能感受到其热情:“这是鄙人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