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恒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世祖 > 第四十二章 巡军御史

第四十二章 巡军御史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随后,都察院的品阶上升,左右都御史为从正二品,升到了从一品,超过了八部尚书。

都察院的御史们因此逐渐独立,拥有独立的办案权,上官不得干扰。

左右都御史们渐渐管不住手下。

御史按照规矩,不再外放,或者迁入,例如,地方上的按察使司,则不再由都察院外的官员担任。

普通的进士们从正七品的御史开始,按照分配,或监督八部,或者去地方监察河道,或者仓储。

再之后,则是升任给事中。

再之后佥御史。

然后就是左右副都御史,按察使,左右都御史。

只要做事得力,升官是极快的,不需要像普通的文官那样一级一级的煎熬,还得看是否有官缺。

可以说,御史们升迁速度是极其夸张的,但潜力有限。

这两项改革,立马就切掉了内阁对都察院伸出来的手。

同样切掉了勋贵们的手。

保障了独立的监察权。

毕竟自古以来的党争,御史们总是急先锋,将他们挂上绳子,也能更好的为皇帝所用。

都察院,只能是皇帝的狗。

巡军御史派遣出了三个,动作连连,几乎是争先恐后,不到三天的功夫,就找出了真相。

负责京城戎袍的皇商共有四家,赵、向、弓、常。

隶属于内务府。

赵氏和向氏循规蹈矩,并没有什么偷工减料,而弓氏和常氏则觊觎利益,忍不住下手。

毕竟二十万京营,一家负责五万人,十万套的冬装。

棉花每斤三十来文,每套少三斤,就是近百文,十万套就是一千万文。

即一万块银圆。

而朝廷对于冬装的采购价是三百文每套,一套的净利润赚不到百文,只有五六十文。

减去了三斤棉,就能让利润翻一倍多,这是何等可观?

“城郊的旱地,每亩十余块银圆,水浇地则是三十来块,一万块足以买上三四百亩水浇地,千亩旱田。”

皇帝轻笑着,对于京城的地价如数家珍。

几百亩水浇地,在乡下足以传家了,可称之为地主。

就算是商品经济再发展,其在稳定上就赶不上农田的收益。

即使在北方,一亩旱地产粮一石半,按朝廷颁布的最高三成租子来算,也能收益近五斗。

京城一斗米为一毫,那就是亩产五毫。

十块钱的旱地,年收益达到了百分之五,稳定极高。

所以商人多热衷于买地。

就算是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不例外,商人们热衷于买地,无论是改造成牧场还是卖粮,都比经商稳定。

据统计,十六世纪,每五个商人中,就有三个去乡间买地产。

那些有影响有地位的商人,其家产近半都是地产。

稳定性,是人类一直赖以追求的。

“陛下明鉴。”众人纷纷夸赞。

刑部做出来处理意见:

主犯斩立决,抄家,全家流放安西;从犯抄家,全家流放安西。

待众人走后,皇帝以一面三。

一名御史昂首,沉声道:“据臣所查,那弓氏家主在三年前加入内务府,为皇商。”

“而私底下,其与勋贵常往来,才得以有资格承担京营戎袍事,来往密切的,则是首辅的管家……”

“确定吗?”

朱谊汐眉头一皱。

“臣不敢妄言。”御史认真道:“据闻,弓家就是走了朱府的关系,才得以京营的戎袍,另外,其今年还竞得边军的戎袍,明年将供应察哈尔、吉林,辽东三地边军。”

若是在以往,朱谊汐是断然不会相信的,但如今他心里竟然犹豫了。

“管好嘴,莫要多言。”皇帝沉声吩咐。

“臣不敢。”御史低头道:“只是调查时人手杂多……”

这话实际上却是在说,弓氏与朱府的勾连,怕是早就被许多人知晓了,难以隐瞒过去。

朱谊汐心中一动,这是送上门的靶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