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公平
第1067章 公平 绍武二十一年悄然来临。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除了日历翻过一篇外,与其他的时间并无两样。 但对于修了一个月假的文武们来说,这可是大事。 盖因为内阁之故。 原先的四名阁老,如今仅剩下俩人,总不可能一人管四部吧? 一时间,四品以上的文官们心急如焚,四处奔波,希冀能被选上。 不过,最热门的人选,却是吏部尚书刘湘客。 吏部被誉为八部第一,其尚书是递补内阁的首选,就连吏部左侍郎,也是各部尚书的首选。 除了惯例外,乃是因为刘湘客是陕西人,而且还是西安富平人,妥妥的乡党。 其一开始为诸生,从史可法军中佐贰官,待扬州城破后,隐居于太湖,为抗虏奔波。 帝入南京,征召乡野贤达旧臣,刘湘客入朝,以监生的身份授得知县之位。 历年来不断上爬,如今已然跃居八部之首的吏部,成了天官。 能力,资历,亦或者是乡党身份,其入选的机会都很大。 一时间,其门庭若市,拜帖堆成了几箱子。 刘湘客自然知道,入阁与否凭借君恩,一旦留下不好的印象,将来可就悬乎了。 他果断地闭门谢客。 他都这般了,礼部尚书赵郎星,工部尚书张同敞,刑部尚书丁时魁,兵部尚书吴贞毓,财部尚书金堡,户部尚书崔炳春,民部尚书秦淮波,一个个都是沉默不言。 事实上,皇帝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在正月底,吏部尚书刘湘客被免去尚书之位,被拜为文华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预军机要务。 同时,他还被加了太子少师的头衔。 殿阁学士其实只有正五品衔,但太子少师却是正一品衔,保障了其地位。 入值文渊阁,则是差遣,权力的核心。 理论上来说,仅入值文渊阁就够了,但权力与地位相匹配,才会让人真切的信服。 少师,学士,入值文渊阁,缺一不可。 而接替其任尚书的,则是吏部左侍郎徐复。 之所以其他各部尚书没有调换,实在是之前在阎应元入阁时,已然微调了。 第二位入阁的人,则出乎所有人预料: 都察院左都御史严起恒。 其被加封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入值文渊阁。 同样是三件套。 二人都是群辅。 由此,内阁又恢复到了四人模式。 其中,年龄最大的为堵胤锡,六十七岁;阎应元其次,为五十五岁。 刘湘客五十四岁,严起恒最年轻,五十有三。 除了刘湘客被赐予了同进士出身外,余者都是进士出身。 可以说,整个朝堂的高官,非进士的已经很少了。 开国那段时间的福利,已经没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堵胤锡和严起恒是南方人,而阎应元和刘湘客是北方人。 某种情况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平衡。 新官上任三把火,推迟已久的京察终将是来临了。 “谁能料到,冯显宗和朱谋双双落马?” 雨打芭蕉,寒风刺骨,即使窗台封闭的再严实,也无法阻止寒风的偷袭,可谓是防不胜防。 朱存渠披着大氅,烤着火,感觉到脖颈处的一缕寒风,他不由得缩了缩,将手中的书信放下。 他露出了一丝疲惫。 同时,心里又有了些许的畅快。 对于朱谋这厮,他心里也是厌烦的紧,若不是顾忌太子的身份,早就让人弹劾他了。 “殿下!” 这时候,懂事的幕僚则轻声道:“川渝两地的钱粮,已经整理出来了。” 太子的东宫虽然有许多文臣,但实际上却多是文官挂名,任职的很少。 自然而然,任职川渝总督后,他得按照传统,招募幕僚做事。 进士观政相当于机关打磨,而在地方为官则是亲民,复杂异常。 在这种情况下,师爷是杜绝不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就连朱存渠也不例外。 异地为官,耳目堵塞,没有师爷根本就是衙门中的活雕像,啥也不知道。 所以后世也没有杜绝,只是化私为公,变为秘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