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5章 皇陵的选址钦差遭冷遇
想要保护一个无险可守的国都,那就需要在这里驻扎极为庞大的兵马,可是,驻扎兵马需要消耗巨大的财力、资源。 若是能够迁都洛阳,便可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 要知道,洛阳东北,便是大名鼎鼎的虎牢关,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需要少数的兵马就能够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 除此之外,作为多年的核心之地,汴梁汇聚了太多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有好有坏,打天下的时候自然能够成为强大的助力,可是,当天下太平,这些助力便会成为阻力和国家发展的掣肘。 想要尽可能摆脱这些大族的影响,迁都自然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之一。 然而,这些大族的影响实在巨大,就连赵老二等都在这些大族的说服下,反对赵匡胤迁都的想法,因此,直到赵老大死的时候也没有完成这个壮举。如果当年赵匡胤真的迁都成功,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变。 都说因果循环,赵老二一力阻止赵老大迁都,却是让自己的后人遭受了靖康之耻,也算是老天有眼了。 言归正传,之所以将皇陵选在巩县,实际上也是赵老大的试探和布局。 皇陵之地同样极为重要,也需要驻扎众多兵马,修建诸多宫殿建筑,再加上开封府距离洛阳边界巩县,实际上也只隔着一个郑州而已。只要能够将巩县发展起来,那么迁都的阻力自然会小很多。 而这个原因虽然不一定完全如此,但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肯定是选择巩县为皇陵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那便是风水! 宋代风水学说盛行‘五音姓利’,皇室为‘赵姓’,属角音,角音对应五行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方。表现在地理位置上就是:角姓宜选东来山之地,在东山之西做茔;角姓宜西来江河水,北来南去;角姓之地势,应是东高西下为佳,南高北低亦好。如果具备这种地势则必须“西北地垂,东南地穹”,而巩县恰恰具备这个条件。 巩县北临黄河,南方便是太室山,西方有青龙山,东方有白虎滩,也的确是一处风水佳地。 从赵匡胤开始,因为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其余的皇帝尽皆是埋在于此,再加上被追封的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统称为七帝八陵。 当然,整个巩县的皇陵自然不是仅仅有这爷几个的陵寝,后妃、宗室、皇子皇孙,再加上不少功臣名将,这里的墓穴数量有将近千座之多。 比如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开国宰相赵普,比如寇准、包拯、杨六郎这些名传千古之人,同样也尽皆葬在这里。 古代的皇帝对于身后之事一向是极为看重,不管相不相信死后有另一个世界,总之几乎每隔皇帝为自己修建陵寝,都是继位以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有些皇帝,从继位开始能一直修到死的那一天…… 而赵老大,自然同样也不能免俗。 乾德元年赵匡胤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了天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基本稳定了大局,而后便开始了修建皇陵的工作。而后历代皇帝继位之后,都继续修缮,前后约莫一百六十年的时间,使得这陵寝规模庞大、气势雄伟。 然而,靖康之变后,这里被金国所占据,庞大的陵墓群被金人盗掘破坏,如今却是已经面目全非。所以说,这一次赵伯圭前来,工作量可谓是极为巨大。毕竟,哪怕不能恢复之前恢弘的规模,可至少也得能够配得上皇陵的气势才行。而且,这个工作几乎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赵伯圭此来也只能先走个过场,把表面上尽量修缮一番再说。 至于以后该如何,还得看具体的局势。 如果大宋继续壮大并且恢复故土,至少能够压制金国,这里自然要大肆建设,甚至,江南的那几座陵墓都要迁回来,赵构等人死了,也得埋回来。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赵构或者赵眘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尸骨不得安宁? 说不得,这里也只能摆个样子,还是老老实实扩建江南的陵寝为好。 只不过那终究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既然祖宗的陵寝已经回来了,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荒废下去。 好在,这件事情也并不算太急。赵眘不用说,正当壮年,赵构虽然年岁不小了,可是身体健壮、精神也还不错,想来至少也还有十几二十年好活,等再过几年,局势明了了再做决定也来得及…… 而类似于这样的工程,其他的不说,仅是需要的壮丁、民夫之类,恐怕就要数以万计,如果没有地方官配合,难道指望赵伯圭一个人去山上开凿石头不成? 所以,不管赵伯圭愿不愿意,都只能咬着牙前往开封府,继续跟沈堂见面。 钦差的仪仗晃晃悠悠,在日落之前总算是来到了开封府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