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3章 朝堂的动向前来的目的
沈堂笑着点了点头,可是对王十朋的话,一个字儿都不信。 “最近,朝堂上关于兵进吐蕃之事,吵的沸沸扬扬,燕国公怎么看?” 又聊了几句,王十朋突然开口相问。 吃了一口茶,沈堂淡淡说道,“出兵吐蕃,乃是陛下之抉择,其他人有何资格胡言乱语?而且,此次出兵大胜,并拓地千里,乃是我大宋百年未有之盛世,又有何值得质琢的?陛下文治武功类如太祖,这是我等当臣子的幸事。” 王十朋笑道,“国公此言自是有理,只是有些人却并非这样认为啊。” “有的人说众将穷兵黩武,并且擅自征伐吐蕃,此乃不义之战!我大宋为天朝上国,当有仁义之师,现在无故出兵,岂不是让天下万国为之斥责、忌惮?而且,此一战不提胜负,两国诸多兵卒殒命,更有无数百姓为此而遭难,此着实不仁不义。” “哈哈哈……”沈堂闻言,哪怕知道这是王十朋刻意所说,也是不由得冷声大笑。 大宋从来不缺忠臣,也从来不缺能征善战之将,可同样,也不缺这些脏心烂肺祸国殃民之人。 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实际上大宋之所以有靖康之变,之所以丢了半壁江山而南迁,真的是当初徽钦二帝或者赵构的责任吗?他们的责任和错处自然不少,可是有一点却不能忽略,那便是朝堂上这些重臣以及部分得利者刻意而为。 甚至,有可能徽钦二帝是被某些朝臣打包送给了金国也未必。 之前在开封的时候,朝堂上的固有位置已经固定,其他人想要挤进来不说不可能,但是绝对不容易,南方的士大夫一系,会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 可是一众大臣以及皇帝都被送给了金人,到了临安之后,朝廷的组成已经大变样,朝堂上多少人是南方士大夫一脉?而且,根据记载,哪怕南迁之后,南方的士大夫依旧在北方拥有大量的土地,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他们为何反对战争?同样是因为权利的争夺。 武将掌权,对于士大夫不利,而且,在他们看来,武将所带来的危害太大,能够安安稳稳的,为什么要去打仗? 沈堂的出现和崛起是一个意外,等到他们想要遏制的时候已经晚了,但是一些士大夫绝对不愿意再出现一个沈堂一样的人物。现在,武将的势力已经够大了,不需要在强大。 甚至,在一些人看来,这朝廷是不是赵家王朝同样不重要,即便是金人南下,依旧需要依靠士大夫来掌握百姓,不管谁当皇帝,他们都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这才是根本。 好半晌,沈堂的笑声落下,而后他寒声说道,“一些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而已,到了现在,还想要霍乱超纲,简直不知死活。本公虽不在朝堂,但是也不允许这些人胡言乱语,任何胆敢诋毁军中将士、扰乱出兵之事之人,都是本公之敌。” 王十朋颔首说到,“国公所言有理,太子殿下也是这般分说,好在陛下也坚持,否则的话,空耗国力不说,军中将士不仅不能得到嘉奖,反而会被某些人打压也说不定。” 沈堂闻言,当即便是明白了,王十朋前来,目的便是给太子说好话,并且帮着太子拉拢自己。 实际上,对于下一个皇帝是谁,沈堂并不太在意。 现如今赵昚正值壮年,而且历史已经改变,赵昚提前禅位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所以,至少二十余年的时间是赵昚掌权,等到二十年以后,沈堂有足够的自保之力,哪怕是皇帝又能如何,他并不想登上那个位置,但是那个位置上的人想要让他来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痴心妄想。 可相比而言,赵愭当下一个皇帝,远比赵惇合适的多,不说其他,就凭赵惇那个媳妇儿,他也绝不适合当皇帝。 这一次,王十朋亲自前来,也着实是赵愭一系的人被逼的急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永远不会有错,赵愭一系之人,也不断参奏赵惇住在皇宫中不适合,可是不管如何,赵惇就是赖在宫中,再加上里李凤娘在赵构和赵昚面前,尽皆扮演了一个好媳妇儿的绝色,更何况还有一个杀手锏小娃儿,使得这冷漠的皇宫中多了一份亲情的同时,权利的争端也变得激烈起来。 如果是其他的皇帝,可能并不会出现这种事情,可是,赵昚对于亲情本就极为在意,再加上隔辈亲,一个孙子辈儿的小娃娃代表了太多的东西,爱屋及乌之下,使得赵昚对于赵惇有着极好的观感。更何况,在赵昚看来,这个儿子也并非为了权势,毕竟他抵达临安之后,不仅推辞了自己封赏的官职,朝政之事更是丝毫不加理会,这样一个知道仁孝的儿子,当然是好的。 可赵昚忘了一点,他是皇帝,他的态度就代表了很多东西。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