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同行
“他给了你什么?”崔筠问道。
“另一封信,秦京的通敌罪证。”浮光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出来。崔筠轻轻啊了一声,一时也不能决定怎么办,两人沉默回了庄子。
崔筠手中那封信确是崔松陵所写,只不过已经是一年以前写的了,因崔松陵信中说他还有一月就要回程,算起来,正是被逐云中城之前。
崔筠怀中揣着那封信久久沉默,又一年过去了,也不知道父亲现在怎么样。她如此忧思重重,忽想起浮光手中那一封信来,问他道:“信你看了吗?”
“没有。”浮光郑重道:“姑娘,这封信我们不能看,不但不能看,我们得还毁了它。”
她明白浮光的意思,但想了半晌,终是不同意毁信,道:“你把信给我。”
她接过浮光递来的信,命浮光抱来古琴,摸索着在琴肚中打开一个暗格,将那封信封塞到琴里。
浮光站起阻止,抢过琴道:“这不行,姑娘,若被人发现...,你给我,我来保存。”
“无妨。也不会有人想到如此重要的东西会在琴里,你放心去吧!”
浮光知她执拗,虽然去了,终究是不放心,这样担心了几日,却再不见人上山来,也慢慢放下心来。
只是这日之后,浮光读书却勤快了些,不像往日那样不上心,常常往贾轩那边去,崔筠也不管他,自顾自的练琴。
浮光从不离开庄子,只在每年的六月消失七日,就为了寻那白藤,可惜两年来他一无所获,也不气馁,常带王大夫来为崔筠把脉,崔筠却一时克服不了心结,浮光也不急,反正解药难求。
就这样两年过去,崔筠十五岁,浮光十七岁,而贾轩要过六十寿辰,一反常态的,他提前告知他们赴宴,崔筠欣然允了。
到了宴会这一天,两人携琴早早下山去。贾轩不喜繁文缛节,各人寿礼随意,是以崔筠送了两坛酒,浮光送了一副字,张省送了席上舞剑,贾营懂事不少,山下买了果子给祖父吃。整个寿宴倒也和乐。
酒足饭饱之后,贾轩又让崔筠抚琴一曲,崔筠笑着从了,众人嘻嘻哈哈,嬉笑喝酒,忽听仆人来报:“老爷,有您旧友前来贺寿!”
话还没落,便有两人踏进屋来,为首一人,气质彬彬,威严有度,正是秦京,他身后跟一青年,旁人不识,浮光却认得,是薛放。
秦京进屋拜道:“老寿星,久仰久仰!”
贾轩冷哼一声,却不愿失了气度,回礼道:“秦相大驾,今日怎么有空光临?”
秦京回道:“在山里闲逛,又打听老大人寿辰,特来拜访。”
贾轩知他必定有事,右手做出“请”的姿势,让他入住。秦京缓缓坐下,一扭头看到崔筠脸上还是乐呵呵的,谁知扫到她旁边的浮光,竟是脸色一变,好容易稳住心神,才听贾轩道:“秦相既然来了,先饮了这杯酒,我这里可不欢迎不醉之人。”
秦京苦笑听从,叹道:“老大人在这里享福,小生羡慕的很啊。”贾轩道:“秦相我朝砥柱,反而来羡慕我一个老头子,这不是讽刺我呢!”
...
两人你来我往,舌刀唇剑,崔筠听的心烦,悄悄走出来,浮光也抱琴跟随,两人本欲回山上,却见秦京远远追上,喊道:“筠姑娘,等一等!”
崔筠无奈停下,秦京走近道:“姑娘虽怨我,但这三年想必好过,我也就放心了。”崔筠见他无事可说,胡乱应付几句就要走,秦京却叫住浮光道:“这位是?”
崔筠答:“我的侍从。贾爷爷还在等您呢,秦相您快回去吧!”秦京点头,目光在浮光身上久久不散。
路上,崔筠轻声道:“我总觉得秦相此行奇怪,你说,会不会和那封信有关?”浮光却是怔怔的,也不知想些什么。
寿宴过后,贾轩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张省要入伍了。张省在山上拜师三年,经书武艺,韬略计谋略通,这年满了十八岁,贾轩不想再留他,此时北方战乱,贾轩便为他写了一封信,让他投到镇南节度使范忠门下。范忠此人,行伍出身,谋略超群,身在高位却能使皇帝不疑,去找他,贾轩很放心。
到这年端午,崔筠已经解了禁,终于可以下山去,听闻张省要走,便在端午这晚定了山下清水镇的樊楼酒馆。
到了晚上,崔筠想着先跟浮光去街上逛,然后再去酒楼汇合。
山下的街市繁华非常,因是节气,白日龙舟赛后似乎还不尽兴,百姓晚上出门看傩戏,再加上今晚人多,摊贩都出动了,实在是热闹非常。
两人挤在人群中,崔筠买了两个面具,自己戴一个,给浮光一个,她自己戴上之后,遮住脸面,行事倒比常人更加利落,浮光刚开始不肯戴,崔筠非要他戴上,他那一个是红面赤发,看上去凶悍非常,崔筠听他形容,也觉得非常神气了。
他们逛了一会儿,眼看着不早了,一起往酒楼赶去。正走着,忽见一个黑面绿帽的男子要去拉崔筠,浮光急着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