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有状纸
换粮的决定从暗道加急,送往长安,没得恩准,云暮来却已经在筹备此事。刘寄奴先将劣等粮从太原附近收来,一路有惊无险地抵达太原城。
本以为暂时解了危机,却不想,有早早得到消息的百姓将粮车拦下。他们听到赈济粮被换,自然不肯答应,聚集在城下示威。
太原府上,苟已急得嘴角燎泡,“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万一引发民怨造成祸乱,我们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吴皓此时倒是比他冷静,从旁边取下官帽,道:“我去!换粮乃是逼不得已,如果不换粮,连这片刻也熬不过,我堂堂太原父母官,我去给他们解释!”
有笑声不合时宜地响起,云暮来顶着众人投递的视线,连忙摆手,“没事,只是感叹而已。——你去吧,将事实摆到他们面前,他们会退去的。不要小看他们。”
苟已最后还是跟着吴皓一起去了,差李光护在他们左右,云暮来提起一只脚踩在宽椅上,目送完三人的背影,屋中只剩下他和杨安君。
杨安君在太原府待了有几天,时不时会见到云暮来,大致也了解了他的脾气,知道他对规矩看得并不重。现在见他嘴角带笑,不像是在讥讽或者勉强,不由奇怪他在笑什么。
没想到这一向安静的杨安君会跟他说话,云暮来愣了愣,不答反问:“你怎么在这儿?”
杨安君微微点头,“那四个遭梁田无故害命的村子,联合写了状子,交给我上递,苟已大人下令将我留下。”云暮来怪笑:“联合写了状子?老实讲,你替他们写的吧?”杨安君道:“是我。”
见他说了实话,云暮来才哼一声,“你以为我因何失笑?”
杨安君想了想,猜道:“是粮食到了,又能让大家勉强果腹?”云暮来旦笑,不提对错。杨安君思来想去,最终道:“我不明白。”
“你是不明白。”
李光来到太原府时,曾与云暮来提起杨安君,此子心志坚定,对是非过错的认知,虽然显得稚嫩且矫枉过正,却也听得进话。云家军过了行武的路子,云暮来如果要在朝堂上行走,还需要文官扶持。而今朝堂上派系林立,要在里面找到中立的并不容易,不如自行提拔。
云暮来也曾经观察过杨安君,他确实如李光所说,是个心坚路正的苗子,但到底跟脚浅,只读了几本书就敢论家国天下。
非他之过,目及所见而已。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他的判断。
“前朝崇慧年间蜀地疫盛,朝廷是用什么解救之法,你熟读书本,知道吗?”
这问题没头没尾,杨安君下意识答道:“是封城。”
“是,是封城。”云暮来神色讳莫,“蜀中偌大的地盘,你可知城一封堵,死伤殃及多少?你既然知道封城,也该知道前朝廷曾下令追杀蜀地百姓,屠血千里。——我问你,如果置身那样的境地,你怀带状书,要交给谁?”
杨安君沉吟许久,“……如果处于那样的境地,不会有状书。”
“是啊,不会有状书。”云暮来淡道,“既看不见出头之日,就得过且过,只想拼命活下去,谁还敢状告?嫌死得不够快吗。”
杨安君似乎从云暮来话中听出了他未尽的含义,怔忪过后,不禁上前两步,“城外百姓堵住粮车,是不想被愚弄,他们以为赈灾的官员贪墨赈济粮,闹起来也无非是想让人知道,想有人做主!”
“孺子可教。”云暮来露出笑意,“他们有怨要闹,我们就解决,民与官的关系最浅显莫过于此。你问我笑什么,我笑他们有底气闹,笑吴皓敢出面,而不是以罚代管,把百姓视作蝼蚁。我不该笑?”
从未有人将话讲得如此浅白,笑看百姓闹事,如此行径,还为官,说出去就会让人口诛笔伐。可云暮来坐在宽椅上,大门洞开,与他这小小举人侃侃而谈,并不怕被别人听到。
这让杨安君想起书中曾言,古有名仕,其风范也不过如此了。
“大人就不怕……不怕吴大人无法安抚百姓?”
云暮来摇头,“不要小看任何人。你熟读书本,只知道历朝历代都讲究无为而治,百姓也大都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所以前朝为何灭亡?正是因为梁烈帝打破了这种相处。
他或许想有一番作为,大兴土木,挑衅四方,但他所图甚大,却只知道问百姓索取,岂不知,这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这样的关系是维持不久的,他失败了。”
云暮来很少跟人讲这些话,但现在说起来,却突然有了兴致。他问道:“我朝大开科举,广设书屋,你以为这单单只是因为皇上求才若渴吗?——幼稚!愚民愚民,民如果识理,谁又敢称他们为愚民?教化万民,才是皇上的初衷。”
云暮来一番话,在杨安君面前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他惯来平静的目中露出激动之意,有些迷茫,又有些震撼,“云公所说为真?我竟然不知……竟然不懂……”
“但这种关系,也无非是将前朝梁烈帝的行为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