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
肖艳知道之后就限制苏长雪,让她少跟苏余出去玩。
苏余感觉自己就好像是班级里的差生,好孩子家长都不让自己孩子跟她玩。
苏余有些郁闷,闲来无事就自己很锦纹出去逛。
钱琦玉是个爱唠叨的,让她少做这个,别做那个。苏余受不了,便到祖母那儿躲清净。
苏余熬了枇杷膏给祖母带去,说是眼下马上要入秋了,秋干物燥,吃点枇杷膏润肺。
祖母让她把枇杷膏放下就好,以为她放下就会走,但她却一直呆在原地听祖母念经。
祖母姓魏,名叫英莲,苏余觉得这个名字很适合她。
英莲,像莲花一般淡然绽放,随性处之的感觉。
祖母看苏余还不走,便跟她找了些话:“字写的如何?”
苏余顿了一下说:“算得上端正吧。”
苏余在现代就很少写字了,除了读书时代。毛笔字是练过的,写起来勉强不算丑。
祖母便说:“那帮我抄佛经吧。”
苏余十分爽快点头说:“好。”
祖母颇感意外,就算是大房的那两个孩子来看她,每回也都只是带些吃的,而且还都是些鸡鸭鱼肉荤腥之物,从来没有考虑过她的需求。
话也是说不上两句,看他们对她这个老婆子没耐心,她也就算了。
没想到苏余还有点耐性。
苏余喜欢安静,从前她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听歌写小说,现在到了这里,没网没电视,时间都打发不了。
祖母看苏余抄得认真,也就不再说话了,自顾自念经。
苏余一抄就是一个下午,回去的时候钱琦玉揪着她问:“你这是去哪儿了,怎么一个下午不见你人影?”
苏余说:“我去祖母那儿了?她让我帮忙抄佛经,我便抄了。”
钱琦玉还有点诧异:“你祖母倒也气量大,能容得下你这么个聒噪鬼。”
苏余轻“哼”耍脾气:“我哪儿聒噪了。”
钱琦玉也是拿她没办法,随她去,只要别干什么坏事就行。
她这个女儿,自从回来之后就变得不一样了。
———
京城里出了件大事,因为天灾的原因,今年多出了许多难民。虽然各地官府都已经在努力赈灾,但今年秋收时间还没到,去年的收成又不足以支撑,大家也都是只能尽力而为。
朝廷也不可能放任这些难民不管,若是这些难民饿死,尸体堆在城门外,不管是被我朝子民看见还是被外邦看见,都会觉得□□无能、皇帝无能。
最先做的,就是开粥棚,给那些难民搭建临时居住地,让他们不要被饿死。
这种做好事的机会,苏鹤扬怎么可能会放弃,他立马也有样学样,在城外开棚施粥。
朝廷中午施粥,他就晚上施粥。
总而言之,他一定要紧跟朝廷的步伐,帮助难民。
苏余作为二品县主,也算是苏家的一个“招牌”,苏鹤扬去施粥的时候,苏余也一起跟去了。
城外围着的难民确实很多,朝廷征用了几块田地,搭建了草棚,作为这些难民目前的栖身之所。
那些难民个个瘦小,虽然眼下夜里已经转凉,但他们身上还是只有薄薄的一件汗衫,有些男人的胸.口袒.露着,可以看见他们胸.前的排骨仿佛要突破那一层薄薄的皮。
能逃难到这儿的,这都是些正值壮年的,那些年老的、体弱多病的,早就已经死在逃难的旅途中了。
苏余看见那些人灰头土脸、面颊凹陷、有气无力,也是忍不住叹息。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了。
苏鹤扬的粥棚就搭在朝廷粥棚的隔壁,许多官员也都认识他,见了面也都还是挺客气的。
苏鹤扬很喜欢这种被人敬重的感觉,自然更加卖力。
上学的时候老师只教,做了好事就想让别人知道就不是真正的善,是伪善。
但苏余觉得这话若是这样说就有些片面了。
苏鹤扬虽然在营业大善人这个“人设”,但他确确实实做了善事。
可倘若他要是没有做善事,还要去立这个“人设”,那才叫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