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江陵峰回路转蜀中柳暗花明
/br> 比划着他最新感悟,改良过后的“七探盘蛇枪法”的最后一式。 他心里琢磨着,若如此出招,中平枪之下,点枪的威力必定能更足上十分。 他不由得喃喃背起了口诀。 “中平枪,枪中王,中间一点最难防!” 可马谡一到,看着他那火急火燎的模样,赵云下意识的感觉,多半是出事儿。 当即收起那不安躁动的手掌,连忙问道:“幼常?何事如此惊慌?” 马谡指着怀中的竹筒,“荆州急件,军师…军师何在?” ——荆州急件? 赵云一怔,不过很快,他就回过神儿来,心知此信笺的干系重大。 他沉声道:“军师在与主公商议政务!” ——“你跟我来!” … … 一本厚厚的竹简正展开,摆放在诸葛亮与刘备的面前。 这是一本尚未在草拟阶段的法典——《蜀科》。 如今益州新定,汉中归曹,成都地区人心惶惶,时局动荡不安。 这个时候,整顿这边的混乱,就成了当务之急。 刘备很清楚这一点,于是派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五人,令他们共同协商,制定一部法典。 正是此——《蜀科》。 而面前这份,算是未完成的版本…也可以说是,诸葛亮独自主导的版本。 这一版的核心在于“严格”,在于严刑峻法! 当然,因为是诸葛亮独自主导的版本。 其余四人中,法正就对此颇为微词… 说到底,他在刘璋治下时,“吊儿郎当”习惯了,若这部法典一经颁布,他的许多行为都必须大肆收敛。 这对他这类“不羁”性子的人,是个极大的考验。 “孔明啊…” 此时的刘备细细的品读过这《蜀科》后,感慨道。 “昨日与法孝直攀谈,他也提及你主导制定的这《蜀科》刑律,他虽没有直接反驳,可意思却再明晰不过。” 刘备将手按压在这《蜀科》的竹简之上,轻声道: “孝直言及,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 “可如今,我是借助权谋、使用力量才占据的益州,还没有对百姓施加恩惠与安抚,就颁布如此严格的律法。从客人与主人的角度看,作为客人的我们是不是该把姿态放低一些?效仿高祖,放宽刑罚,约法三章,满足当地百姓的意愿呢?” 刘备的话和缓至极,完全是与诸葛亮商量的口吻。 素来,在治国上,他极其看重诸葛亮的想法。 凡是政令,都必须征得诸葛亮的同意,若是有不同意见,大多情况下,刘备会依诸葛亮的想法进行。 只不过,这次有些特殊。 因为与诸葛亮意见相左的不是别人,是他刘备极其看重的谋士——法正、法孝直。 “主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秦国因为暴虐无道,政令苛刻,使百姓怨恨,故天下土崩瓦解,汉高祖在这种情况下,才采取了约法三章,以宽大的政令俘获人心。” “可今时今日之益州不同于曾经之暴秦,刘璋软弱,从其父刘焉起,治理益州便只能靠典章与礼仪维持军民和睦、上下尊卑,也正因此,才造成此地德政不能实行,刑罚失去了应有的威严。” “如今的益州该做出一些改变了,区别于刘璋时期的改变,也正因为此,当树立律法之威严,更需建立起主公的威望!作为曾经的讨伐者,主公可以为民以宽仁,可作为这一州之主,主公也需立个人之威,行严刑之法!” 诸葛亮耐心的讲解… 刘备也耐心的听罢,其间频频点头。 按照以往,刘备就会尊崇诸葛亮的提议,按他说的颁布这《蜀科》。 可这一次… 刘备一反常态,“这《蜀科》乃益州法典,事关重大,关系万民,容我三思!” 唔… 刘备的话,让诸葛亮抬眼。 他没有想到主公竟会这样说。 不过,很快,诸葛亮就体会到了刘备的难处,“主公是担心汉中的曹操么?” 唉… 刘备轻轻的叹出口气。 “张鲁五斗米教归降曹操后,西川门户大开,曹贼是兵精粮足。” 言及此处,刘备露出了愈发浓郁的为难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