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交战
2180年12月17日,跨越号进入比邻系所属的宇宙范围。
罗森和一大群工作人员正在为这艘新飞船:深舟号的发射做准备。这艘飞船是一个全新的型号,整体几乎就是一个巨大的水滴,浑圆的一头是头部,头部朝上地立在地面上。在头部有一圈玻璃,也有保护罩。尾部是一个反物质推进器——没错,人们已经不屑于用核聚变来驱动了。在因特脑开发出来后,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有了质的提升,可能每隔一两个月就可以研发出一样在过去可能几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晚上十点整,一切准备就绪。从头部朝下的圆面上,沿着这个圆面的切线有六座电梯,工作人员就通过它来登船。不一会儿,所有人员都已经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接着,电梯自动移走,飞船上之前用于和电梯对接的口子关闭。飞船准备起飞了。
飞船的起飞方式和苏格因的大不相同。飞船底部的地板是中空的,地板下面可以用机械以各种形状创造出超斥力空间——超斥力空间其实跟飘带是一码事,但飘带正经的名字是这个,被中国人简称为“斥空”。地板下会创造出什么形状的斥空,取决于飞船尾部的形状。比如,这艘飞船的尾部是尖的,那么斥空就是呈一个甜筒状。
飞船的起飞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会给飞船尾部涂上一层又厚、密度又大、价格又便宜、且能被斥空分解的的材质。接下来,地板会打开,飞船掉下去后其尾部便会和斥空的内部完美切合。这时,那层材质会与飞船的尾部之间产生巨大的斥力,给飞船一个忽然向上且十分巨大的力。当然,在此之前,飞船顶部的障碍物会被清空。
你可能会很好奇,500m厚的土层是如何被掀开的。这里要说明一下,虽然中国人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洞”,但这个洞中也有不同的“海拔”。比如一般的城市最低点是在地下3公里,最高点在地下500米;但是在发射基地,它的最低点是地下1.5公里,最高点则只有地下10米,飞船发射井的顶部就是一层10米厚的复合层,有强力材料也有隔热层。在飞船发射时,顶部的复合层打开,飞船就可以发射了。这种发射方式叫做超斥力发射。
但在这时,整个飞船发射井是非常危险的:首先,打开复合层意味着冷空气侵入,整个发射井的温度会骤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足以迅速冻死没做防护的人;此外,斥空并不是让那一层涂料消失,而是把涂层的原子给高速散射出去。这样说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可以这么说:辐射。这些原子会像子弹一样朝你身上射来。在中国以前的飞船发射场中,由于还不知道其威力有多么巨大,所有仪表的玻璃都很薄。一次发射完后,人们再次来到场地,发现这些玻璃有的轰出了洞,有的则碎成了渣渣。如果发射次数多了,会对周围仪器造成“磨损”。这个安全隐患的存在也是这种发射方式的缺点。
十点半,全体人员进入抗压舱,飞船如此发射。发射完后,发射井的复合层盖上,然后要花一两个小时将温度提上去,才能让人自由进出。同时,飞船的反物质推进器开始运作,飞船尾部出现了一道耀眼的淡紫色的光。因为其温度极高,甚至超过了部分中子星,热辐射的能量也很大,波长自然也短,所以才呈现出紫色。
在超斥力发射和反物质推进器的共同努力下,飞船很快便来到了地上一两万公里的地方。直到这里,飞船才关闭反物质推进器,开始使用斥空推进。之所以要等到现在,因为留下的斥空非常麻烦,任何除强力材料构成以外的所有结构都会被瞬间破坏,如果离地面太近便会给其他飞船的发射带来阻碍。
虽然斥空推进在视觉上远没有反物质推进来的绚丽,但如果从很远的地方来看这艘飞船,就能体会到斥空推进的威力了:
此时,远远看去,这艘飞船正在非常缓慢的挪动,但也有一百多公里每秒。它的身后有一条淡紫色的火焰,越往后就越蓝,像一条彗星的尾部。慢慢地,这条“慧尾”的整体开始变蓝、变短、变得暗淡,这是反物质推进器关闭时的表现。直到最后,飞船变成了深邃宇宙中的一颗“孤星”。但忽然,飞船开始加速,在短短两三分钟之内便达到了光速的60%。因为这只是恒星系内的移动,如果速度太高,会很难刹住车。
然而,就在它飞行了几秒后,飞船那儿忽然出现了一团红色的火焰——那不是别的。还记得美国的警报网吗?刚刚爆炸的就是美国警报网上的一颗卫星。之所以中国现在完全不用怕被美国发现,因为随着比邻系船队的到来,中国已经完全不用受美国的限制了。
而刚刚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跨越号观察到的。此时的跨越号已经完成了减速。
“这飞船长什么样?”斯尔勒夫问道。
王升为了满足他,放大了画面,并开始了对飞船的自动跟随。因为它的速度过快,如果要用通过人手去跟踪,手速根本跟不上。放大后,就连王升自己也感到新奇:它竟然是水滴形的。
斯尔勒夫先是愣了一阵子,然后又问道:“他们还有多久才能和我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