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不共戴天【求月票】
李云海越是说真话,沈秀兰越是不相信他的话。
两人嬉闹了一阵,沈秀兰也就不再揪着此事不放,她拉着李云海的手走进卧室。
今天晚上,她要当李云海的公主,任由他宠爱。
第二天,美智子从东京回到西州。
她带回了四海集团最重要的一份供应合同。
之前受制于飞利浦的零件,现在由东洋的一家公司提供。
但是这也并非长久之计,不是受制于这家公司,就是受制于别的公司。
四海集团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拿下所有被卡脖子的项目。
其中最难的无疑就是机床技术。
在90年代,光刻机和芯片技术的制造难度,还没有高到一骑绝尘的地步,东洋能仿造米国人的产品,南韩也能仿造东洋人的产品,我国的四海集团也研制出了类似的产品。
但其中很多的零件都要依赖进口。
李云海如果想完全实现自主生产,就必须攻克最先进的机床技术。
机床又被称为工业母机,是用于制造机器的机器。
由于机器设备都是需要通过机床对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坯料进行加工制造出来的,因而机床是一个国家所有制造的精度、效率、品质总的起始点。
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就是依靠机床这样的先导性产业和机器来保障和提升的,我国制造业要强大起来,机床作为最基础的加工机器也必须要向中高端发展。
原始形式的机床在15世纪就已出现。1774年英国人威尔金森发明的一种炮筒镗床,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床,它解决了瓦特蒸汽机的气缸加工问题,促进了蒸汽机的发展进而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
到18世纪,各种类型机床相继出现并快速发展,为建立现代工业奠定了制造工具基础。
由于我国在前三次的工业革命中几乎没有任何作为,这也导致了我国机床工业基础先天薄弱,起步发展都较晚。
在1949年以前,我国并没有真正的机床工业。
19年,美帝已经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我国在老大哥的援助下打造了一批国营机床企业,被称为业界的十八罗汉,奠定了我国机床制造业乃至工业的基础。
1988年,我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同时国营机床企业不断整合,使我国机床行业在技术水平、运作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机床工业,已经全面进入数控机床时代,我国数控技术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差距明显拉大。
李云海认真研究过国内的机床产业,并做了总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缺点:
市场上,高端失守、低端混战。全球tp10数控机床企业排名,我国的企业无一上榜,世界机床业由德、日、美三国所占据。
制造上,组装为主、原创为辅。比如,以东洋发那科和德国西门子为首的国外数控系统几乎垄断了高端机床市场。
第三,性能上,精度不高、可靠性不强。比如,国外机床可以长时间不停机工作,而国产机床很少能做到,如异响、振动等小问题就会层出不穷。不管是哪种差距,都体现着我国机床的整体质量水平,而这些差距与机床的工业三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基础工业有三基:装备、材料、工艺,缺一不可。
李云海想在国内发展机床产业,就要从三基入手。
四海集团进口国外的产品,可以解决一时之渴,却无法改变最终的格局。
但要在国内搞好机床产业,难度不比搞芯片容易。
放到90年代来说的话,机床比芯片更难。
机床和芯片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产业,并且在国防以及安全领域,机床甚至比芯片还要重要。
我国机床研制的难度不低于芯片制造,不变等死,变则找死。沈机就是如此,研发多年还是2轴3轴的水平,5轴依然还是德日垄断。
机床行业的问题首先是技术的积累,其次它是传统型行业,投入大,相对来说利润回报慢,这就造成后面的人材报酬不高。这些原因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能进入机床数控机械行业的人才,无疑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自身才能得不到相应回报,还那么艰辛,有几个人撑得下去?
四海集团现在还没有涉足机床行业,不过已经在布局。
一个产业,要在国内从头开始研制,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能曲线救国也是好事。
李云海已经通过香江分公司,和德国的通快公司合作,通快公司在数控机床领域颇有名声,如果能成功的控股这家企业,那么四海集团就能掌握全球先进的机床技术。
这次和飞利浦谈判失利,反而因祸得福,逼迫飞利浦方面主动出战,来找李云海谈合作。这对四海集团来说是一个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