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电台里的好文章
在草原冬天发挥最后的威力, 把即将离开这片土地的寒冷凝聚成又一场大雪时,海拉尔公社的广播站,收到了来自呼色赫公社的信件。
审稿的书记在一叠信件中, 率先挑出信封字迹最工整好看,邮票贴得最端正的一封,目光扫了眼落款。
林雪君,雪中君子。
文章的标题是《草原的早晨》,无论是标点符号,还是文章格式, 亦或是字距,都非常标致,更不要提潇洒有锋的字迹。
书记只扫过一眼, 便觉得赏心悦目,好感值提升了。
端起大茶缸,他嘶溜嘶溜喝了一口,眼神始终不离信件, 沉心读起来。
这一读,便再未离眼, 直到小臂发酸, 才意识到举着的茶缸竟一直忘记放回桌面。
好文章!
真是一篇好文章。
之前因为一些作者赚着大钱,写的却是吹捧口口、贬低劳动者、瞧不起劳动者的坏文章, 挑动社会矛盾、不利于团结, 致使全天下作家都跟着遭了殃——稿费制度被取消, 许多有才华有思想的创作者投入劳动后, 再也不动笔杆子了。
真是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粥。
海拉尔广播站的审稿编辑这些日子一直没能看到什么别开生面的好文章,总是千篇一律的调子, 没有灵魂。
旧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是属于‘主子们’的,领袖倡导无论是医生还是教师亦或者文艺工作者,都要做人民的医生、人民的教师、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是以文化这个区块,也要做革-命,文艺内容也要站在劳动者们的角度去创作,去演绎。要立足无产阶级创作内容,去满足劳动者们的渴望,这就需要创作者也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劳动,要落地,要看见大家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再去书写,去颂扬。
领袖也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促进文化繁荣,要扭转旧时代一些‘只颂扬主子善良,奴才刁钻狡猾’的偏见,去描绘真实的无产阶级生活。
鼓励更多人像鲁-迅先生一样为报社投稿,创造优秀作品……
可是这个想法落地后却变得极端了,偏离了初衷。
创作者害怕自己的内容写出来被打上不好的标签,出现的结果就是极端的困束和鹦鹉学舌,好稿子越来越少。
但今天这份稿子没有那种束缚,字里行间尽是灵动和自由。
它描绘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勾勒了草原早晨,生产大队中的浓浓烟火气,还有在劳动过程中,公社社员们最朴实却也最踏实安宁的生活。
文章从草原清晨美景开始,镜头一点点展示生产队的劳作细节,最后又落足在瑰丽迤逦的草原夜景,使阅读者置身夜晚的神秘与危险中,期待起明天又一个美好的清晨……
文章中没有一个字在赞颂吹捧什么,却通篇都在描绘‘热爱’与‘赞美’。
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们就是这样的朴实无华,沉默而又隐忍。文章中展现出来的宁静生活、美好景色,和那种含而不露的幸福感,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通过那些不足一提的工作,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
审稿书记啧啧两声,想要举起茶缸喝一口解渴,却发现茶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凉了。
他抬起头去看挂在墙上的钟表,才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将茶缸往桌上一顿,他蹬蹬蹬跑向站长办公室。半小时后,又举着稿子蹬蹬蹬跑去广播站,将十点钟后准备播的稿子临时换成了这一份新稿。
广播站的喇叭被轻碰,发出嗡嗡的低鸣。
短暂的沉默后,便是广播员小张抑扬顿挫的诵读。
女性清润又充满生机的声音,为这一篇文章添了一抹特殊的柔韧英气,使场部所有乘着晨光劳作的社员,都切实地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和文章中蕴含的温柔而蓬勃的力量。
人们体会到了那种平等的爱和热情,借着文章的视角,看到了自己生活中值得被关注的美好细节,和值得被赞颂的平实的伟大。
忽然之间,所有人都从半迷蒙的昏沉中觉醒,有了朝气,有了士气。
潜移默化间,一股蒸蒸日上的气氛笼罩了广播音量可传达到的所有区域。
来海拉尔公社采风的‘劳动画家’秦佩生正拿着自己的速写本游荡于劳作的社员之间,想要选择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写生。
忽然听到广播站的文章,便再未挪动一步。
当文章念诵完,他才发现因为久站不动,自己的脚趾都冻麻了。
他忙跺跺脚,收起纸笔,快速朝公社广播站赶去。
他就职于《内蒙日报》,为报纸中的文章绘制插图,或独立创作一些他采集到的劳动者的生活瞬间和感人画面。
同时,他也是《内蒙日报》的副主编之一,他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也将《内蒙日报》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些日子,他常和其他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