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惑欲寻弯刀
陶芷、李婧婧沿着村道边走边看,走到村头,两人往左手边找寻公屋。
想当初,公屋成了他们唯一遮风借宿的地方,承载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公屋是没有了,在大概的位置有一排低矮的土房子,这土房子是村里的牛栏,之所以称牛栏,是因为一间间土房子没有门,只有四五根手臂粗的直木横插着,横木之间的间隔挺大,人可以钻进去,但牛是出不出来的,直木的两头活动可拨出,如果要放牛出来,只要拨出这些直木就行。
村里的房子不再是清一色的土墙草顶的房子,取而代之的是青砖黑瓦的大三间房。
“陶芷,看,这池塘还在耶,水井,看,水井。”李婧婧兴奋叫着,总算找到了一点北宋时候的影子,能不兴奋吗。
陶芷也是兴奋得很,边看边说:“是的,是这池塘,不过比以前大了很多,这水井?还是以前的水井么?”
陶芷兴奋之余又有些怀疑,这水井像是又像不是,因为水井四周铺满了大青板石,有的大青板石上还刻满了字,两姑娘只顾着兴奋,也没想着去仔细看看青板石上的字,说不定能看出一些眉目出来。
两姑娘蹦蹦跳跳地继续向村里走,转过一个弯,弯的右手边有一长房子,这在北宋时期是没有的。
两姑娘甚是好奇,见大门是虚掩着的,二人便推门进去,这是个二重的大房子,一重相对较小,两边各有一间房,就像是办公室,二重像大礼堂,足可以摆上二十桌酒席,房子的里头还有一戏台。
原来这是村里的大礼堂,这礼堂作用挺大,遇到谁家办红白喜事,就可以在这里办酒席,还可以请戏班子来唱戏,平时还可以堆放农具、粮食。
那时村里不管是谁家办红白喜事,各家就把家里的桌凳碗筷带来,否则一二十桌的酒席,谁家有这么多桌椅餐具。足见那个时候村里和谐互助的气氛浓厚。
二人参观完大礼堂,沿着村道继续往村里头走,二人心里想着:“再往里走就是独孤望老前辈住的地方,不知道那房子还在么?那个大碾盘还在么?”
不一会儿,二人就走到了村的尽头,两人四周打量着,陶芷说道:“应该就是这个地方吧,婧婧你看,那房子还在,可是不像独孤望老人家住的房子,他老人家住的房子是低矮的茅草盖的土房子,现在这房子虽然也是土房子,可房顶是青瓦。”
“是啊,上千年了,那房子不可能还在,这应该是后来重盖的,而且大碾盘也不见了。”李婧婧说道。
“看,村坳里来了一老爷子,我们问问他。”陶芷对着村坳说道。
看那老爷子,肩上扛着一把锄头,一手牵着一头大水牛,一脸的皱纹,头上戴着几乎全退色的黄军帽,上身穿着打了几个补钉的灰色中山装,下身穿着黄色大裤筒军裤,脚穿解放鞋。看这身打扮要么这老爷子曾经当过兵,要么他家里有子弟当过兵。
陶芷上前问道:“大爷您好,不知怎么称呼?”
大爷停下脚步,回答道:“哦,老头子我姓张,不知二位姑娘有什么事?”
陶芷继续问道:“张大爷,请问这地方的大碾盘到哪去了?”
“大碾盘?姑娘,一看就知道你俩不是村里的人,你咋知道这地方有大碾盘?”张大爷一脸疑惑地反问道。
“哦,哦,我以前来过这里,那个时候大碾盘还在。”陶芷说道。
“你以前看过大碾盘?看两位姑娘应该不过二十岁左右吧,这大碾盘可是在上百年前就损毁了,连我也是小时候听老人说过,没见过。”张大爷看起来苍老,可脑子还挺好使,是个明白人,应该是当过兵见过大世面的人。
“这,我也是听说的。”陶芷勉强解释着。
“看两位姑娘面生得很,不是本村的人,你们问这个干嘛?”不愧是当过兵,张大爷警惕性挺高,虽然陶芷、李婧婧看起来不像个坏人,可坏人也不会写在脸上,坏人也有长得面善的。
“张大爷,您别误会,我们也是听老一辈的人说的,说我们的老祖宗曾经到过这村子,还和这村子的老祖宗交往挺深,是好朋友,所以我们也是好奇,来找寻找寻我们老祖宗的踪迹。”李婧婧临时编了一个不算是慌言的慌言。
“老祖宗是好朋友?”大概是对李婧婧的话产生了兴趣,张大爷把肩上的锄头放下来,把牛绳顺手栓到路边的椿树上,从腰间拿出旱烟塞上烟丝,点着深吸了一下,继续说:“姑娘,到底怎么回事,我们说道说道,你们家老祖宗是谁,怎么就到了我这村?我怎么没听老辈 人说过这事。”
“我们家老祖宗是谁暂且不提,先说说你这村老祖宗的姓氏,你这村主要是张李两大姓,可是有一位老祖宗却复姓独孤,那时村里都称他望大爷,可以说是你这村的大恩人。我说得对不,张大爷?”陶芷不紧不慢地说道。
“啊!?,你一外来的姑娘咋对我村的过去了解得这么清楚?”张大爷张着大嘴巴,一脸的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