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
大明有义仓、储备仓等各种粮仓,交趾、楚国等地都是产粮大区,朝廷随时可以动用船队运输粮食。
而这,才只是陈景恪计划的开端。
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以及南洋诸岛屿,也学会了用粮食从大明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
在给军人上政治课的同时,难免会讲一些别的。
当然,他们也知道,百姓之所以会如此拥戴老朱家,离不开陈景恪提倡的宣传政策。
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糖、玻璃等等商品,畅销全世界。
这其实也是陈景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他很清楚粮食安全才是底线。
朱元璋起身笑道:“可能是家里人来找我的,老哥几个先聊着,我去看看。”
原因很简单,他们出海的时候船舱装满了货物,回来的时候船舱几乎是空的。
思想更加开放的军人自然会影响到家属,所以这些军户村子,比起传统村庄也更加开放。
正想着,远处一人快马直奔而来,中途被汤和给拦住。
换成几年前宗族势力还没有被打散之前,搞不好会因此发生械斗。
至于异族村落,则是一些投靠大明的蛮夷部落,被打散安置在大明各地。
“都不种粮食了大家吃什么?遇到灾年,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然后就和马娘娘一起来到汤和那边。
“以后还不知道那些奸臣怎么祸害老百姓呢。”
不知道怎么想的,他突然说道:“哦对了,还给咱带回了一个关于朝廷的消息。”
几个老汉顿时来了兴趣,八卦的道:“快说说啥消息?”
“圣上还是太年轻,被他们给骗了。”
对此朱元璋和马娘娘也很无奈,如果只是药材问题,他们还能想想办法。
军队消息是较为灵通的,尤其是朱雄英搞的抚慰使计划和陈景恪的文明治军计划。
买粮食的人多了,粮价自然就涨,能多卖钱当然高兴了。
老朱说道:“当今圣上要给内阁扩权。”
因为海贸兴起导致棉布紧俏,他们就改种棉花搞纺织业。
至于大批外粮涌入会不会压低粮价,导致谷贱伤农,这不需要担心。
医生是真没办法解决。
海商运回来的粮食,主要流入民间市场。
然而对于世代为农的老农民来说,如此好的田地竟然用来种棉花和桑树,简直是暴殄天物。
至少现在大明的粮食储量,还没多到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此时,对这个计划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花白头发的老汉问道:“你的意思是,以后咱们圣上说的话,要让那什么内阁的人同意,才能算数是吗?”
不过他们也只是抱怨几句,并没有特别生气,自家的地产粮够吃才是最重要的。
每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由衷的庆幸。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保证粮食供给。
至于如何确保粮价,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朝廷给他们取汉名,穿汉族服饰,吃汉族的食物,周围接触的也全是汉人,最多一两代人就变成汉人了。
还好当初遇到了陈景恪,还好选择了给他一个机会。
而且朝廷未雨绸缪,已经在引导百姓饲养家禽家畜。
啥,害怕他们作乱?
不好意思,异族村落旁边就是军户村,乱一个试试。
就算这些手段最后都失效,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屠刀。
家乡被夸,老汉们非常高兴:“老弟是有眼光的,我们这里的丝绸棉布,都卖到海外去了。”
一船船商品运输出去,拉回来的是金银铜贵金属,外加一点当地的特产。
比如辽东各族,比如一些内附的蒙古部落。
这让老朱非常的高兴,目前大明的状况,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经济。
老朱摇头道:“没什么大事儿,就是告诉咱布匹都收齐,可以回程了。”
“要不是老汉手笨,恨不得自己一天十二个时辰坐在织布机上。”
北方现在也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已经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朝廷补贴。
尤其是改种棉花的,大多都是军户安置村以及外族安置村落,更是让着群老人愤怒不已。
“上好的地都给他们糟践了,要是给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一个个把他们的头给摘了。”
提起此事,一群老人都骂骂咧咧的。
了解过事情之后,朱元璋又重新返回,继续和几个老汉聊天。
“只不过以后圣上做的决定,要经过内阁学士同意,才能推行。”
“这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啊,呜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