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义父吕布
“温侯,如今官职已授,孙某心中所想,乃是尽快返回江东。江东乃孙某根基之地,孙某欲在那处积蓄兵马钱粮、广纳贤才良士,以图他日能拥有足够力量,匡扶汉室,重振朝纲。此志坚如磐石。”
“伯符有此壮志,实乃难得。江东之地,人杰地灵,若你能好生经营,必能匡扶汉室,重振朝纲。”
说完,吕布微微摇头,口中发出一声轻叹。
孙策见吕布叹气,不禁疑惑发问:
“温侯,不知因何缘由如此叹息?”
吕布微微皱眉,沉声道:
“今日在宫廷之中,王司徒坚决不肯赦免西凉兵马,还恳请陛下颁旨,要对西凉军施以重罚,陛下已然应允。我担忧西凉军会因此反叛。”
孙策听闻,面露惊色,脱口而出:
“这可如何是好?若能赦免西凉军,定可安抚他们。那可是二十万西凉军啊,一旦反叛,朝廷将如何应对?温侯,您的并州军能否抵挡得住?”
“我并州军这些年四处征战,兵力损耗,与西凉军相比,人数实在太少,恐怕难以抵挡。”
孙策神色急切,当即脱口而出:
“我即刻便去劝说王司徒,若不如此,定会酿成大祸!”
吕布见状,迅速伸手阻拦,急切说道:
“伯符,切不可再去相劝。如今陛下旨意已下,王司徒也不会听劝,此时此刻,局势已定,难以更改。”
“大事不好了,一旦西凉军叛逆之举成真,长安的黎民百姓又会惨遭厄运,陷入苦难的深渊。”
孙策内心深处,其实对西凉军是否反叛一事本可淡然处之。
然而,一想到长安城中那众多的百姓,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实在无法狠下心来漠视不管。
“今日,王司徒在宫中与陛下议事。说起昨日王司徒宴请诸位大臣之时,当话题提及董卓,蔡大人竟不自觉地发出一声叹息,面色也随之一变。
王司徒觉得蔡邕身为臣子,理应和众人一样对董卓满怀愤恨才是。可蔡邕却因昔日私恩而忘却了臣子应守的大节,于是王司徒便向陛下奏请,要以董卓同党的罪名把蔡邕打入大牢。”
孙策皱起眉头,内心满是忧虑:
“温侯,蔡大人向来德高望重,且对汉室忠心不二。他那一声叹息或许只是文人的一时感怀,王司徒如此做法,是否有些过于草率?”
“伯符所言不无道理,可如今王司徒在朝中权势正盛,又逢陛下盛怒,此事怕是难以转圜。”
“温侯,不管怎样,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蔡大人蒙冤。你可否联合朝中一些与蔡大人交好且正直的大臣,一起向陛下求情。”
“此举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可能会被王司徒视作同党,一并问罪。”
“伯符,如今这朝堂局势混乱,危机四伏。你在此处多留一刻,便多一分危险。你需尽快返回江东去。唯有回到那里,你方能避开这些无端的灾祸。”
“多谢温侯提醒,我也正欲如此。我已计划妥当,明日一早,便出发回江东。”
吕布目光灼灼地看着孙策,眼中带着一丝期许,缓缓开口道:
“伯符,我吕布征战多年,却无子嗣可承继我的志向。你有雄才谋略,胸怀壮志又勇猛过人。我心中有个想法,想认你为义子,你意下如何?”
孙策微微一愣,心中快速思索。
吕布武艺高强、威名赫赫,在这乱世之中也是一方豪杰。
虽然被人称做三姓家奴。
但对自己确实很好,传授武艺,也是真心为自己着想。
便单膝跪地,抱拳说道:
“承蒙温侯厚爱,策愿认温侯为义父。策必当以父礼相待,为义父分忧,为复兴汉室全力以赴。”
吕布大喜,赶忙上前扶起孙策,大笑道:
“吾儿快快请起!有你这样的儿子,为父甚是欣慰。”
吕布拉着孙策的手说道:“伯符,如今你我父子相称,为父有些心里话要告知于你。你即将回返江东,可手中兵马匮乏,万事开头难。
为父思索再三,从西凉军中拣选出五百名悍勇士兵赠予你,这只是为父的一点心意,愿能对你有所帮助。”
孙策听闻吕布所言,心中满是感激,却还是开口推辞道:
“义父,此次前往江东,路途迢迢,这五百兵士随行多有不便。孩儿思量,不如将这五百兵士换成张辽、高顺两位将军随孩儿同去。不知义父意下如何?”
吕布一听便知道孙策的小心思了,微微一笑说道:
“吾儿可真是不客气啊。”
吕布笑着调侃完孙策后,接着说道:
“不过你有此想法,为父也不意外。张辽和高顺确实都是难得的将才。只是张辽如今另有军务在身,暂时无法脱身随你去江东。
但高顺,为父可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