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主的起源(2)
奶奶的娘家,是在离何家庄直线距离仅有十里外的永丰镇上。民国时期,镇上有一杨姓人家,开了个制作豆腐的作坊,那作坊人家的二女儿就是我奶奶。
奶奶少年时聪颖过人,漂亮活泼。紧挨着作坊有个私塾,天天都有一位先生在那里教一些男孩子《千字文》、《增广贤文》、《三字经》及四书五经类的文化。谁也不知道,不曾出门的奶奶竟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也偷着认识了很多字,把个《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都能背的一字不差。
奶奶的爹,看到自己女儿这么聪明能学,就让奶奶在作坊里开始记账,奶奶慢慢又学会了写字。
奶奶渐渐长成了大姑娘,帮着爹一边制作加工豆腐,一边又对外卖豆腐,还要记账。左邻右舍和前来买豆腐的人,都对奶奶的漂亮和能干赞不绝口,称奶奶为豆腐西施。
爷爷那时也刚长成,一看就是个壮实的小伙。情窦初开的爷爷,听说镇上豆腐坊有个豆腐西施,就借着去永丰镇卖玉米机会,拐到豆腐坊,买些豆腐带回去吃。实则是借口去看看豆腐西施,到底有多漂亮。
爷爷来到镇上的豆腐坊,还没说出要买豆腐的话,就被抬头看着爷爷的奶奶惊呆了。也许是天意,也许是缘分,也许是月老红线的牵引。在那个还不开放的年代里,在那个还很封闭的小镇上,爷爷奶奶两个少男少女竟偷偷地对上了眼,好上了。
爷爷往镇上跑的越来越勤了,买回来的豆腐,也越来越多。太爷爷终于从爷爷的不轨行为中发现了苗头,爷爷也就如实道出,并求着太爷爷找人上门说媒保纤。
太爷爷心疼儿子,也知道儿子到了成婚的年龄,但一想到人家是镇上的姑娘,怎么会下嫁到乡下来,总感觉这婚事不靠谱。但在儿子的再三央求下,太爷爷只好横下心来,找到何家庄族长儿子何致礼陪伴,再拉上媒婆,一同来到奶奶家说媒提亲。
正如太爷爷猜测的一样,奶奶的爹虽没有把太爷爷、何致礼、媒婆赶出门,但也明白地告知,不会让女儿下嫁给太爷爷儿子的。
私下爷爷奶奶再见面,只有唉声叹气的份,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爷爷准备放弃和奶奶成婚的念头时,奶奶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倔强,采用非爷爷不嫁,不同意提亲就不干活,不记账,就天天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哭闹,来要挟爹娘同意这门亲事。
小半年坚持下来,奶奶的爹娘,苦于女儿的任性,只好暗示让卫家再次登门保媒。奶奶的爹也借此向太爷爷提出了一些苛刻要求,及附加条件,达不到,就不会同意将女儿下嫁到乡下卫家。
这些条件是:卫家里要有30亩良田,要有一套东、西厢房加堂屋式的大户人家房子,要配有丫环佣人,爷爷不准纳妾等等。
没想到的是,奶奶的爹所提出的一切要求,太爷爷都答应了,并在婚约上画押。好在爷爷能干,父子俩这些年也积攒了一些家私。
婚事定下后,太爷爷又开始置些田地,并找到族长商议,把现在居住的房子,作为西厢房,在此基础上向东平整扩大宅基地,盖出一个大宅院来。
奶奶说,也算是爷爷命中有福,就在平整开挖宅基地时,爷爷在挖掉一棵老槐树根时,从树根傍挖出一个罐子,爷爷打开密封的罐子,发现里面装着全是银锭,拿出一看竟然是明朝年间五十两、十两一块的银锭。爷爷悄悄拿回家,只告诉了太爷爷,就再无人知晓。
奶奶说:她也是在婚后多年,才听爷爷说起,并偷偷给她看看,才知道了这笔真实存在的财富。